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三十载为国“铸剑”
2017-03-27 09:10:19来源:
分享到:
  字体:【

 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上千道的制造工序中,危险而重要的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经常需要“匠人”一刀一刀地去完成。
2.jpg
刀锋匠心徐立平。(资料图)

三十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在火箭固体动力微整形岗位上,徐立平凭着精湛技艺,将允许的0.5毫米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下。他用手中的刀:“铲、切、挖、补……”,为共和国的战略导弹研制、载人航天和嫦娥奔月等工程贡献着小技工的大能量。
航天科技四院是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的研究院,7416厂作为制造工厂,徐立平和他的同事承担着主要生产任务。一铲一削见“刀工”21岁钻进装满火药的发动机历练
上世纪80年代末,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为儿子选择了从事技工的职业。
“学门技术有饭吃。”72岁的温荣书是我国航天固体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辗转四川、内蒙古、陕西三地,工作的性质、危险程度,她比谁都清楚。那个时代流行一句话:“紧车工、慢钳工、吊儿郎当小电工。”作为第一代产业工人的母亲希望儿子能走“正道”。
1987年,19岁的徐立平从陕西航天技工学校毕业后,成为航天四院7416厂一名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他回忆说,刚进厂的安全教育课上,巴掌大的废药遇到明火后,瞬间冲起巨大的火光和浓烟,给他来了个下马威。随后,参观点火试验,腾起的蘑菇云,迎面扑来的热浪,让他深刻意识到岗位的危险性。
“老职工都能干,我怎么就不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和肯专研的劲头,徐立平很快脱颖而出。
1989年某月,一台即将试车的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故障,专家组在反复论证后做出艰难决策:病灶处挖药,就地修复。
徐立平主动请缨,参加了突击队。
所谓挖药,就是钻到发动机燃烧室里,人如“材芯”,在火炸药壁上,一点一点抠挖。
这些年,徐立平的徒弟杜鹏也参加过多次挖药任务。他说,人躺在棉布上,慢慢地向前挪动,大气都不敢喘。用铜铲、竹铲挖药时,忍受着浓烈的刺鼻气味,一次只能坚持十来分钟,最多能挖四五克药。脚上虽然绑上长长的带子,出现情况,助手可以把自己拉出来,但一次也没用过,也来不及。
比杜鹏高半头的徐立平,个头一米七八,半躺半跪,还要猫着腰,才可能不触碰药面。“干活时,除了挖药的沙沙声,就只有自己的心跳声。”他后来回忆说,“休息时,头晕、恶心、呕吐、腰疼,盖过了恐惧。”
两个月后,他们成功找到故障原因,发动机修复了,徐立平荣获了个人三等功。
可由于长时间猫腰,徐立平患上了脊椎炎,双腿疼痛无法行走。医生建议拉伸腰椎,他给家里装上了带有单杠功能健身器材,身体才慢慢地得到恢复。30年来,这样的危险任务,他不记得承担过多少次,但每一次,他都冲在前面。
“我爸从来不跑步。”徐立平22岁的儿子徐浩隽说,小时候,还总抱怨爸爸不陪自己锻炼,后来才知道他身躯微微左倾,一条腿粗,一条腿细,得了职业病。
愈磨愈锋见“刀魂”好哥们牺牲后,他也没有逃跑
衡量厨师的刀技,主要看食材丝、片、段、块切得均匀度。
外科大夫的刀工主要看手术病灶是否切除干净,刀口是否光滑漂亮。
刚进厂的徐立平,跟着师傅王广安学习用刀。直到今天,他仍然记得师傅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切削要薄,用力要匀;心要静、气要沉。”
起初,师傅只让他在5厘米的药面上,学习粗整形。0.5毫米,0.3毫米,0.2毫米……他一遍遍地练习着手感。“最后一厘米药面细整形,一般都是师傅收工。”
年轻的徐立平仔细琢磨师傅的用刀窍门:右手持刀,左手扶刀,手臂均匀用力,靠近金属外壳时,停顿一下,用惯性清除最后一点药面。
徐立平的刀具都是自己制造和打磨的。水果刀、平刀、圆弧刀、Z型刀、铜刀、竹刀和手术刀等,五花八门的刀具,形状类似,但尺寸各不相同,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打磨刀具的难度。
杜鹏说,刚开始学习磨刀,用起来总感觉“乱跑”。后来,师傅告诉他,刀刃不在一条线上,刀面四个点不在一个面上,用起来,不是挖斜了,就是浅了或者深了。
“我磨刀不行,我牺牲的同事是磨刀的行家。那时,刀都是他来磨。”回忆起12年的事故,他的语气低沉了下来。同他一年进厂的好哥们,在10多厘米的药面上作业,不小心碰到了发动机壳子,导致爆炸牺牲。事后,一些人陆续调离岗位。留下来的徐立平,没有混日子,而是继续苦练基本功。
手臂不能悬空,要向内夹紧。铲药时,不能手腕用劲,而是手臂均匀用力。十多年来,徐立平逐渐琢磨出一套用刀要领,他的技艺也越发精湛,成为固体火箭发动机整形领域20余名高手中的高手。
26岁的尹晨光是徐立平的徒孙。提起师祖,有两件事令他印象深刻。一件事是他当助理时,切削一个50.5毫米的凹面,最后差0.1毫米,他一刀过去,刚好达到尺寸。另一件事是抠挖一个锥形底,他几刀过去,用手摸起来,几乎同机器加工的一样,没有一丁点坑痕。
火箭发动机价值连城,整形又极度危险,加上火箭的精度要求,让他们的工作必须精益求精。
“手一摸,就要能感觉到平不平。”徐立平说,细整形一刀过去,只能有一个小凸点,只容许一次回刀。挖深了,推进剂质量不达标;凹凸不平了,又可能裂缝报废。
神舟系列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的微整形是本世纪徐立平们印象最深刻的工作之一。他说,装有两吨推进剂的发动机,设计在0.6秒全部燃烧,不敢有丝毫大意。
精雕细琢见“匠心”
年过四十学编程,倾心岗位机械化
同千千万万个产业工人一样,徐立平几十年默默地坚守在一线岗位。又同大多数人不同,他在枯燥的工作中,靠着技术革新,提升了效率,也为自己带来了乐趣。
有一次,他们车间接到一个重点型号的批量任务,推进剂是高敏感度炸药,且任务量大。如何能保证产量,又保证安全?徐立平整天琢磨着设计特定的整形装置。一天晚上,他看到儿子用转笔刀削铅笔,突然来了灵感,然后拿起笔反复画起了图纸……
一个圆形带丝扣的工装,里边装着两个平行刀片,通过上边的手柄摇动,可轻松转动切屑燃料。两个月后,一套半自动整形刀具应运而生。这款被大家亲切称为“摇摇乐”的设备,男同事爱不释手,女同事更是情有独钟。
“一圈削10克,不多不少。”40岁的白小冰说,以前一个班,手工整形,只能修整四个设备,现在能修整六个,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安全有保证了,工作强度也减轻了。
“看着简单,其实原理还是蛮复杂的。”徐立平所在的车间主任张浩说,刀刃多宽,倾斜度是多少,如何保证药沫不进入转动轴,许立平一一解决了难题。
在发动机微整形领域,机器整形是大趋势。上个世纪90年代,有远见的徐立平报考了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化专科函授班,给自己充电。
“BASIC语言,我当时考了100分。”徐立平自豪地说,几年专业课下来,机械和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得到系统学习,还初步掌握的CAD制度和计算机语言。
“连我们家卫生间都放着电脑报。”儿子徐浩隽说,爸爸40多岁了,还经常看一些有关数控机床程序方面的书籍,很是了不起。
廖海军是整形组的副组长,他很敬佩徐立平优化程序的水平。他说,有一批设备,先前设定的程序周期长达一个半小时,徐立平提出加快退刀速度,作业周期降低到一个小时。
“不觉得无聊和危险。”徐立平说,“蛮有意思的!”
工作中,一旦有拉开人与药面距离操作创新的思路,他都要兴奋一阵子。有一次,接到要在一批高燃速的发动机上打小孔的任务,手工操作困难又危险。他反复琢磨,编写程序,设计出一款长条型刀具,保证车床在切屑时,不碰触金属壳体,还能较快完成任务。
这些年,徐立平逐渐摸索出适合各种燃速推进剂的数控车床整形参数,并对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刀具,还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而他带领实现的数控整形机在火箭发动机药面修理工序的成功运用,更是填补了行业空白。
车间主任张浩透露,徐立平班组正在研制移动式整形机,将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程度,大大降低手工整形量,从根本上确保“人机”安全。本报记者 薛生贵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