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工网讯 4月19日,暮色如墨,浸染着苍茫大地。中油测井青海分公司射孔项目部C3732作业队的施工车辆刚刚收工驶出作业现场,发动机的轰鸣渐渐隐入夜色。正在此时,作业队队长康云峰的电话骤然响起。
"云峰,双20-73、双24-67两个平台组11口井的桥射联作施工任务由你们队负责,明早必须进场施工。"简短的指令让原本还有些喧闹的车厢瞬间安静。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仅意味着要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争分夺秒完成资料核对、设备清点、器材配备、驱车120余公里长途跋涉,更要迎接双平台井组交替作业带来的重重挑战。
双20-73与双24-67平台井组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腹地。此次施工采用的拉链式作业模式,设备要在50公里山路间的两个平台井组间多次往复搬迁、安装、调试。这样的作业模式,对射孔队伍的施工效率和安全质量保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施工现场的清晨,作业队员们还在晨露中拧紧最后一颗螺丝;到了正午,毒辣的日头便能把安全帽晒得滚烫;傍晚时分,大家忙着给设备加盖防雨布;而到了子夜转场时,又会遭遇严霜漫天。但最让人防不胜防的,还是那随时可能突袭的狂风。这种鄂尔多斯高原特有的"脾气",总爱在设备吊装的关键时候呼啸而至,考验着整个作业队的应急默契。
在一个吊装作业的午后,狂风毫无征兆地突然袭来,能见度瞬间降低。康云峰当机立断,立刻通知队员们启动应急预案。现场迅速进入紧张有序的防风状态。队员们默契配合,有人快速固定易损设备,有人检查加固缆绳。大风裹挟着沙粒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安全员弯着腰,一寸寸仔细检查注脂管线,当手指触到松动的卡扣时,他几乎是整个人趴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风沙,完成加固工作。待风沙稍稍停歇,队员们互相看着对方,被汗水和沙尘在脸上冲出一道道条纹,宛如彩绘。有人笑着打趣:"瞧这脸,比张掖的臊子面还花哨!"疲惫的笑声混着风吹的沙沙声在井场回荡。
神木气田的四月,仿佛要将自己最善变的一面在这些射孔队员面前彻底展现。只见它时而阴雨绵绵浸透工装、时而多云转晴凉风习习、时而艳阳高照灼烧背脊、时而狂风肆虐吹疼脸庞,再加上昼夜高达15摄氏度的温差,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一位队员。但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大家没有丝毫退缩。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复杂多变的天气;严格执行双人复核关键环节、专人监护吊装和登高作业等制度,对每一处工具设备都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19个日夜的更迭中,任凭风雨如何肆虐,设备始终稳固如初,操作始终保持着零误差。
4月20日,晨光初露,当双20-73C5井最后一段工具串平稳起出井口,35段桥射联作任务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场与自然和技术的激烈博弈,最终以零事故、零误差的"双零"战绩,被写入该队的施工日志。 (刘青涛 仝涛)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