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西部,一幅神秘的“深地万米江山图”徐徐展开,从第四系跨越到寒武系,深地塔科一井钻遇十二个地层,带着无数希冀与梦想,成功见证了地球5.4亿年漫长的地质沧桑之变,而在这次穿越勘探无人区的自我修炼中,中油测井首席专家张炳军作为代表,也终于在它惊艳亮相时,穿过万米深处的静谧,听到了“感动石油人物”的掌声。
“感动石油人物的背后,应该是万米深井服务保障团队。”张炳军在采访时如是说,他沉浸在回忆中,细细列数团队中每一个精彩的灵魂,仿若又回到那段艰苦充实的日子,从“下得去”“测得成”“测得好”一点点讲起,丈量地球时空变迁史的伟大工程里,正被他点亮一颗颗丹心。
穿岩破壁探地层
关于“积极主动”,测井技术研究院电路设计研究所所长杨居朋用常年一线奔波的身影,给出了答案。
“我就记得新疆冬天的晚上,风刮得脸生疼。”2023年寒露的冷风裹挟着戈壁的沙砾,呼啸着掠过塔科一井的工地,杨居朋带领团队踏上了这片广袤荒凉的土地。
第一次站在井场望向井口,他仿佛能听见大地深处传来的低吟,这是服务保障万米深井使命的回响。
往后的每一天,杨居朋的日程从晨曦微露开始,到星斗满天仍未结束。不眠的夜晚是常态,“其实我不是一直能扛得住的”杨居朋指了指他的团队笑着说:“每当坚持不住的时候,我都能看到队员们和我一起奋斗,我就知道要主动出击,这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坚决不能退缩。”
在无数个日夜的奋战中,杨居朋带领团队一次次调整方案,攻克难关。
数字声波电路的自主化设计,是他们迈出的关键一步。从最初的试验失败到最终的精准运行,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
2024年9月,当自主完成电路、机械设计的数字声波仪器良好适配万米深井时,清晰的固井曲线点燃了整个团队,像一簇簇跳动的火焰,映出新的希望。
万米深处绘天工
关于“持之以恒”,中油测井《快速测井装备研制与配套》项目经理陈章龙,于繁杂中用坚持抵住了万难。
“我不知道结果时,坚持做足准备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从头开始,从仪器“大脑”遥传系统开始,陈章龙在与团队成员盘接电缆后,正式开启了三百多趟的实井测试。
往后日夜,实验室与现场都是战场。步履不停,攻坚团队无坚不摧。
正视问题、剖析要因、修改程序、调整技术。不同井深、不同井压反复验证,单独测试、组合测试、多次校验,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每一次数据都精益求精。
不知熬过多少个无眠的夜,陈章龙与团队迎来了遥传系统适配超深井环境的喜讯。
一群大脑不休不止地奋战,换来了快测仪器“大脑”的准确运行。陈章龙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井下仪器230℃/180MPa耐温耐压指标、1.3万米长电缆遥传通讯、大井眼实时校正处理算法等20多项技术难题,软件更新53次,组织专题研讨会议30次,确保仪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可靠性与准确性,填补了国内230℃小直径成像测井仪器领域空白,打造出一套具备万米特深井作业能力的超深层测井系统。
“坚持需要一个人带头,而我想做这个人!”陈章龙被团队簇拥着,话语间难掩激动。旗开得胜,一群人目光如炬,终于汇成了明灯,点亮了新的征途。
地心回响向新生
关于“爱岗敬业”,中油测井制造公司电成像测井仪器专家马雪青用22年如一日的耕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马雪青。”这是张炳军首席给马雪青的定义。
2023年春天,电成像团队接到一项特殊使命——为深地塔科1井打造一支专属仪器。马雪青作为电成像仪器保障组组长,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与地心较量的科技攻坚持久战。
初战告捷,团队仅用七天就在长庆标准井完成样机验证。
次年12月,真正的考验来自与万米井工况相同的满深11井。
“不稳定”是试验仪器最大的问题,整个团队陷入焦虑。
走路、吃饭、睡觉……马雪青都在思考问题的症结。
一天中午吃饭时,她发现当地饭菜口味更咸,这激发了她的灵感:塔里木的两口试验井泥浆矿化度高,仪器可能是“水土不服”。
团队立刻用食用盐水模拟井况,重新设计接地系统,用时10天完成两次极端环境测试,30天反复改进设计线路,完成30组精密部件的手工制作,每支仪器要经过至少72小时严苛检测,团队成员相当于用两个月的时间再造了一支仪器。
仪器终于在高对比度的井眼环境中通过验证,展现出清晰的"视力"。
冬去春来,当深地塔科1井突破万米的消息传来,这支用“咸味灵感”淬炼出的团队,终于拿下了电成像"首测权",为中国深地探测做了次精准的"地质CT"。
当塔科一井的最后一串测井数据传输出10910米地层时,大漠的星光正穿透地质图上的等高线,为这群深地追光者加冕。那些曾在高温高压中淬炼的测井仪器、那些来自“地下珠峰”的测井曲线图,那些零下三十摄氏度夜里裹挟着冰晶的工装,此刻都化作星河下的勋章,令这幅“深地万米江山图”成为石油人奋斗的传奇画卷。
此刻,仰望塔里木盆地璀璨的银河,那台完成使命的测井车仍在传递着地心的温度。它钢铁躯壳里跳动的,是来自230℃/180MPa熔炉中的数据洪流,是浸透过几代石油人热泪的操作手册,更是用青春压强突破地壳阻力的中国答案。
当张炳军首席与他的团队在设计图中标记下最后一笔时,东方既白——新一代测井人已背起行囊,成为大地经纬间的青春坐标,测井人的工装正在晨光中化作跃动的火种,向着地球更深处,续写属于石油人的深地篇章。(高子涵)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