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火花塞扭力是多少?”“22.5牛米加减2.5牛米。”
老师提问落下尾音,学生回答一气呵成。回答的大二学生王振羽正探头为待检车辆更换火花塞。上螺丝——这样一个普通的操作动作,为何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月11日10时,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西航职院)汽车工程中心内,某汽车品牌“订单班”学生围拢在三辆增程式电动车机盖两侧,该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白永平手持工具示范扳手指定扭矩。
校门直达厂门:专业实训打造硬核课堂
“拿扳手上紧就行了吗?这种维修工艺是达不到要求的。”白永平说,学生熟悉各种技术规格,缘于实训即实战的严格要求。
近年来,西航职院与多家国内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向合作企业输送超过300名技术技能人才。此外,与某车企共同实施“订单班”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起薪超出行业平均水平20%。
按照企业标准——这一理念和实践贯穿“订单班”方方面面。企业工单中有详细的打分细则,“位置不到位扣10分、未检不得分……”学生可凭工号登录该车企一线操作系统,查看工单准备工作、拆卸步骤、检查标准等。上手维修伊始,学生就对企业标准烂熟于心。
进企业后,待检车辆铺设翼子板布、穿工鞋都是考核单项,“实训开始就养成好习惯很重要。”白永平说,提前熟悉企业操作规范、企业文化,是让学生更好更快融入企业的必然之举。上岗后再去“扭转”不规范、无标准的操作习惯往往不容易。
选拔、教材制定、提供实训设备、一月一次的考核……“订单班”模式让企业“渗透”学校实训,让学校“踩点”企业需求。“订单班”学生大二时参与实训,大三进入企业实习,毕业后通过企业考核后签约,截至目前,已有105名学生成为该企业正式员工。
匠心助推创新:名师领航孵化技能尖兵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而培养计划的落地需要“实践出真知”的领路人。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2007年,白永平投身汽车维修行业。作为一名4S店实习生,他珍惜在车间的时间,白天扎根一线,完成发动机、变速箱等系统维修工作,晚上整理维修案例及检修思路。深耕汽车维修与汽修教学,全国优秀实践教学能手、陕西产业工匠人才、陕西省技术能手、西安市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并获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技能传承上,2015年起,白永平指导学生荣获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20余项,指导多位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经他培训的学生目前多数已是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骨干。
职业教育创新必须直面企业真实需求。作为西航职院“双师型”教师,白永平长期兼任维修企业技术顾问,和一线的“零距离”接触使得他在实际教学中与行业发展“零时差”,他的课学生爱听、听得懂。
实训教学中,白永平自制汽车点火线圈检测工具——有磁场变化时,灯泡闪光,让看不到的电磁感应“肉眼可见”,提升了点火系统故障的诊断效率。
白永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内,自制车载网络故障实训平台上布满了总线、汽车零部件,各部分连接回路直观呈现,破解了单体元件不便设置故障的难点。一侧,老师临时设置故障“试题”;另一侧,学生“诊断”故障位置和原因,巩固所学所练。
需求对接平台:校企共筑产教融合生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既要从学校端发力,也要从企业端入手,吸纳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实施等校企合作。
直面企业需求,才能紧跟趋势破解行业“痛点”。
汽车电气系统日新月异,相应的故障处理难度不断递增,产业亟需掌握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职业教育坚持“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什么,职业教育建设什么”“重点产业链需要哪类人才,学校培养哪类人才”的理念,校企直面需求所搭建的平台,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企业对“订单班”的稳定性和高质量有着核心诉求,西航职院为此专门为“订单班”设立行政班级、配备专职班主任。此外,该校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涵盖鼓励建立校企“双师工作站”、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并在校内建立企业技师工作站。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将行业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将企业认证纳入学分体系,做到资源共享、成果互认。
为顺应智能网联发展,该校还在应用于无人配送、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设置专业,已开设40个理论工位、8个实操工位。
当企业成为教育的“合伙人”,课堂转变为车间的“延伸”,有机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才能更好培养出“毕业即上岗”的实战型人才,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白永平(中)指导学生操作。
责任编辑:陈沐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