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面包”的寓言 ——读王祥夫中篇小说《风骨》
2025-04-27 09:12:26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陈冬梅

  王祥夫的中篇小说《风骨》以一场荒诞的南昌笔会为棱镜,折射出当代文化场域的精神困境。作家朱小耕兼具工笔画家身份,本着以文会友、品酒畅谈的美好期待奔赴笔会。然而,抵达后他逐渐发现,被吹嘘为“空前绝后”的笔会,实为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杂志主编梅西打着笔会的幌子,实欲骗取画家墨宝;驼背掮客黄约汉策划代笔画展;而文友裴航,也在利益夹缝中选择了委曲求全。朱小耕在这场笔会中的种种遭遇,活脱脱就是一出现代主义戏剧的现实演绎。当文人雅集沦为利益交换的剧场,朱小耕在黎明前的面包店完成精神觉醒,三次重复“这是一个很好的面包”的独白,如三记重锤叩响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之路。

  朱小耕的三次“面包宣言”,犹如一首精心谱写的赋格曲,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祛魅仪式。

  第一次,当他触摸到现烤面包温热的质感时,这一简单的动作,实则是对符号暴力的一次果敢切割。在这个故事里,艺术已然沦为商业交易的筹码,就像那从未被打开使用过的“飞马牌”颜料;文人雅集也异化为充满算计的利益剧场,比如梅西精心策划的骗局,而此时,面包那实实在在的物理属性,成为朱小耕抵御这种异化的坚固盾牌。

  第二次,他将鼻子凑近面包,深深嗅闻着那麦香,并再次发出独白。这一次,他成功剥离了“桂花饼”所蕴含的交际隐喻。裴航提议将桂花饼作为伴手礼,这背后隐藏的是复杂的人际交往潜规则与虚伪的社交面具,而朱小耕对面包的选择,则是以一种肠胃政治学的方式,坚定地宣告了对这些甜蜜谎言的拒绝。

  第三次,当他将面包吞咽下肚时,味觉的觉醒让他完成了从否定到肯定的精神闭环。面包所散发的麦香,与宾馆中弥漫的墨臭、展厅里充斥的铜臭,形成了鲜明的三元对立。这一对比,构建起了消费时代独特的物象伦理坐标系,让朱小耕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这种独特的叙事设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卡夫卡笔下绝食者的顿悟。然而,王祥夫在创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突破。在他的笔下,面包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它既是朱小耕投向文化工业虚伪面目的有力投枪,代表着他拒绝被同化、拒绝为利益而作画的反抗;同时,又是引领他回归生活本真状态的稳固船锚,通过实实在在地咀嚼面包,他感受到了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当卡夫卡的主人公在饥饿表演中逐渐消逝,朱小耕却通过吞咽面包获得了新生,这无疑是东方智慧对西方现代性困境的一次独特而有力的回应。

  在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曾发出哀叹,感慨“灵光”在这个时代的消逝。然而,在《风骨》这部作品中,面包却如同黑暗中的一颗明星,闪烁着未被异化的“灵光”。

  这种“灵光”并非来自那些被供奉在博物馆中的杰作,而是诞生于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巷陌中的面包房。现烤面包所具有的即时性,那一句“刚出炉”,仿佛带着生活的热气扑面而来;其唯一性,体现在朱小耕“闻了闻”的个体独特体验之中,每一次嗅闻、每一次品尝,都是独一无二的感受;还有它的在场性,当面包被握在掌心,那传递而来的温度,是真实可触的。这些特性,构成了对文化复制品千篇一律、毫无灵魂特点的彻底反动。

  当“梅西们”忙于制造艺术赝品,无论是代笔油画,还是精心设计的装裱骗局;当黄约汉兜售着“巴掌画”这种充满投机意味的把戏时,面包却以其不可复制的物质性,顽强地守护着最后的本真性。

  更为精妙的是,面包所具有的“普通性”,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与传统文人寄情山水的高雅趣味不同,王祥夫通过面包这个充满市井气息的食物符号,向我们暗示:抵抗资本异化的力量,并非存在于遥不可及的云端,而是隐匿在最平凡的尘土之中。朱小耕吞咽面包的场景,与八大山人纪念馆里“怎么快活怎么来”的戏谑解说形成了巧妙的互文。当高雅艺术逐渐沦为文化工业的玩物,或许只有回归到生活那最粗粝的质地中,我们才能重新获得精神的自由。这种“向下超越”的独特路径,与阿多诺提出的“在错误的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生活”这一观点,形成了一种隐秘而深刻的对话。

  面包的制作过程本身即构成文化隐喻。现烤面包所需的发酵等待(朱小耕特意强调“现烤”),与艺术市场的快餐式生产(黄约汉的“巴掌画”流水线、梅西的“两个月油画学习”)形成尖锐对立。酵母在面团中缓慢作用的生物时间,反衬出文化工业的疯狂加速度。当朱小耕在宾馆房间看见“飞马牌”颜料时感到的荒诞,正是对艺术创作沦为化学反应的惊恐,这些即开即用的工业颜料,恰如预制菜摧毁烹饪艺术般,摧毁着创作的神圣性。

  在此意义上,“面包”成为慢美学的物质载体。朱小耕最终携带面包而非桂花饼返程的选择,暗示着对“快感经济学”的拒绝。这种选择与八大山人的艺术精神形成跨时空共振——八大笔下翻白眼的鱼鸟,何尝不是对清代文化工业(文人画商品化)的沉默抗议?当朱小耕咀嚼面包时,他吞咽的是时间发酵的力量,是抵抗文化异化的精神酵母。

  《风骨》以“面包”为叙事主体,完成对当代文化症候的精准诊断。这个日常物象既是批判的矛(刺破符号幻象),也是救赎的旗(指引精神原乡)。当朱小耕在晨曦中确认面包的真实,他实践的正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命题——唯有回到存在本身,才能抵御“常人”的沉沦。

  王祥夫的寓言提醒我们:真正的风骨不在于清高避世的姿态,而在于像面包般扎根生活。当文化圣殿摇摇欲坠时,救赎可能藏在最平凡的市井烟火里。这,或许正是《风骨》留给当代文坛最宝贵的启示。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