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峰
今年春节后我从河南伊川返回西安途中,第三次来到范园凭吊瞻仰。每到范园,我的心灵都受到涤荡净化。
18年前,我从北京学习返途中到范园瞻仰。
范仲淹(989-1052)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州),出生在苏州,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到了山东长山(今淄博)朱文翰家,范公改名叫范说。范公学习刻苦,“划粥割齑”的典故流传千年。他27岁考中进士进入仕途,把母亲从朱家接出侍奉,恢复了本名范仲淹。范公先后在泰州、兴化、苏州、延州、耀州、邓州、开封等多地任官,还任过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他始终心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为民兴利除弊,为国家尽忠履职,他的学生孙复、张载等也都成为一代大儒。
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母亲病逝,按照旧时习俗,范母既不能在河北娘家下葬,也不能入范家祖坟安葬。无奈之下,范公在其夫人娘家商丘浅葬暂厝。范公守孝期间,专程到伊川万安山下姚崇墓凭吊。唐代著名政治家姚崇(651-721年),河南陕州人,五朝为官,三居相位,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而名垂青史,司马光称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姚公也是母亲改嫁后去世后为难,姚看中这里,遂葬母于此,自己去世后也葬于此。范公于是选定在姚园西侧迁葬了母亲。
公元1052年,范公在徐州病逝,他长期廉洁从政且捐款行善,家中无钱办丧,后朝廷拨款和同僚捐款帮助,按照范公遗嘱将其安葬在母墓跟前。后来,他子孙去世,也葬于此。
范园坐北朝南,占地20000平方米,与东边三百米的姚园为邻,距洛阳市30公里。进入园中,只见20米高的汉白玉范公雕像高大巍峨,古柏苍翠,青松成荫。范公祠中高悬光绪皇帝亲书的“以道自任”匾牌,范公事迹展示清晰醒目。苍松翠柏之间,范公及其母亲、儿子等墓冢安好,一派庄严肃穆。范园是全国文保单位,也是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
当年范公逝世后,大宋名臣富弼撰写了墓志铭。大文豪欧阳修撰写了神道碑文,大书法家王洙书丹,宋仁宗亲书篆额“褒贤之碑”,世人称为“三绝碑”。碑文说:“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石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规制宏伟,气派非凡。
朱熹称范公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梁启超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十年前我再到范园,感受最深的则是他的三次被贬。
第一次:天圣七年(1029),18岁的宋仁宗要率领百官为章献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此举混淆了家礼与国礼,上疏说:“皇帝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范仲淹还上书太后,请求放权还政于仁宗。范公因此被贬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任通判。对范公有举荐之恩的大文人晏殊告诫他谨言慎行,范公写了《上资政晏侍郎书》表达自己刚正直言的决心。后来司马光说范公:“谠言直节,奋不顾己”。当时,同僚在城郊送别时举酒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第二次:明道二年(1033)冬,郭皇后不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与内侍阎文应等,按仁宗心愿力主废后。对此,范仲淹带领群臣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汇报不应废后,仁宗派宰相吕夷简出来,范仲淹与其争论。第二天,范公带领群臣去找吕继续争论,行走途中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市)知州,为范公辩护的欧阳修和富弼等人也被贬罚。后来宰相韩琦称范公:“雄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同僚城郊相送,赞许:“范君此行,愈为光耀!”
第三次:景祐三年(1036),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擅权,范公在朝堂提出尖锐批评。吕诬陷范勾结朋党、离间君臣等,范公被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为范公抱不平的欧阳修、余靖等又牵连被贬。官员到城郊送别,称赞:“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同情范公的大诗人梅尧臣写《灵乌赋》寄给他,劝他锁住嘴巴,不要再议论朝政了,范公即回一首《灵乌赋》,说他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次我三到范园,暖阳高照,惠风和畅,古柏森森,环境清雅。
千年过去,沧海桑田。今天,范公“先忧后乐”的思想仍值得我们学习践行,永远把国家和人民群众始终放在首位。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