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父亲的三次笑容
2025-04-14 09:58:42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何金甫

  父亲面目严肃,寡言少语。他很少与我们说话,也从未见他爽朗地笑过。然而,他仅有的三次笑却异常灿烂,让我永生难忘。

  我的家乡在米脂县城郊乡官家湾村,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他的爱好就是低头干活,沉默寡言是因为一段说不清的坎坷经历。

  1945年征兵,父亲弟兄三人中年龄最适合的是三爸。但父亲觉得三爸身体弱,又刚结婚不久,就替三爸参了军。后来部队改编成西北野战军,他先后参与了宜川、洛川和西府等战役。那时,西北战事频发,村里和邻村不时有当兵人战死的消息。父亲却一直杳无音信,奶奶和母亲为此没少流泪。1948年3月,西北野战军攻打宝鸡,父亲所在连队在掩护大部队撤退时,不幸被俘虏。后来被辗转送到山西战场,在一次夜行军途中,他与佳县的一名战友徒手泅渡黄河回到解放区。

  父亲回家后,常年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思想压力,使他的头发早早白了,脸上的皱纹也比同龄人多。

  第一次见他笑是1973年我考上高中的时候。当时,国家开始恢复考试制度,我顺利考上了高中。在农村这可是件大事,全大队400多人,只有副书记家的儿子是高中生,他是先一年被推荐上的高中。我就是第二个,也是唯一通过全省出题闭卷考试考上的,当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父亲第一次笑着给我说:“你还真考上了,哈哈!”我惊讶地发现,父亲竟然会笑!那笑发自内心,很亲切、很灿烂,眉毛和嘴巴都要连在一起了。

  好长时间,我都在心底咂摸父亲的笑容。我逐渐悟出,父亲并不是不会笑,而是很少遇到开心事。

  1972年3月,父亲随本村16户共124口人,从米脂老家迁移至旬邑县马栏公社张家山大队。人生兜兜转转,不承想,二十多年后,他又回到了当年随西北野战军转战的地方——革命老区关中分区所在地马栏。

  父亲的第二次笑是1978年我高考的时候。那年夏天,马栏公社抽调所属生产队几十人,为养猪场砌石窑,父亲因是石匠被选中。一天,邮递员把我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送到他们工队,父亲接到通知的手抖抖索索,先是讶然,接着就笑开了花。当时全公社只考上两个人。这件事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父亲也成了工友羡慕的人。那段时间,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父亲第三次笑是在1983年夏,那时他已65岁。那一年,我儿子在西安降生,在他看来,这是我给他送的最厚重的礼品。有了孙子,他觉得人生圆满了。此时他的眉头似乎彻底舒展了,无论对家人外人,总是笑眯眯的,也更勤恳了,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1987年春,父亲从旬邑县迁回米脂老家,还从别人手里置办了一院三孔窑的宅子,生活终于像个样子了。从此以后每次见到父亲,我都能看到他脸上挂满笑容,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幸福感。

  父亲79岁时,停止了重体力劳动。在他生命最后的5年,躺在病床上与我说得最多的是他的过往经历和人生感悟。他叮嘱我出门在外要少说话,多干活,不要怕吃亏;人要向善而行,不能做欺负人的事,凡欺负人的人都没有好结果……

  如今,父亲已离开我20多年了,他一生坎坷,脸上写满了沧桑,但我记忆犹深的是他为数不多的灿烂笑容。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