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孝文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是祭祖扫墓,表达对祖先的哀思和缅怀。
你看,街道两旁、十字路口、市场摊位,到处摆放着扫墓用的物品,购买的人你来我往,认真挑选,成为独特的风景。每到清明前,家人们坐在一块商量清明扫墓之事。怎么回、谁回去、谁不回去,回去带什么物品,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路远点的提前几天回,路近的当天回去。不论是风和日丽还是蒙蒙细雨,都无法阻挡游子回家的步伐。他们有的开私家车,有的去车站赶趟,显得十分忙碌。一路上,车子里滚动播放着《回家》,踏着音乐的节拍,心情有激动、有喜悦,但更多的是伤感与回忆。
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看到破旧的老屋、长满荒草的院落,土墙斑驳,枯树静立,见不到逝去的双亲,爸妈亲切的呼唤声仿佛又回响在耳边,一股辛酸涌上心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走在去墓地的路上,有的“单枪匹马”,有的成群结队,手里提着篮子,里边装着凉面、香纸、冥币、白酒、水果等,一路上有说有笑。有说扫墓风俗的,有高谈阔论讲国内外形势的,有谈奇闻怪事的,孩子们跟着大人嬉戏,好不热闹。到墓地后,不论是大人孩子,都敬重地跪在墓前,大人点纸烧香,直到烧成灰烬,人们恭敬地磕个头、作个揖,再去下一个墓地。
扫墓成为思念亲人的最好方式。一次,我目睹了一个在外工作多年的老者,长跪在父母坟前,哭喊得撕心裂肺,一声爸一声妈地叫着,那场景真是刺痛人心。我也不由得泪流满面,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扫墓人奔走田间成为常态。从村南到村北,从村东到村西,上坡坡、走小路、翻沟沟,成为必经之道。每个家庭或大点的家族,为扫墓来回至少得跑十几里路程,也无怨言。
墓扫完了,人多且关系处得好的家族,则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年长者牵头,招呼侄儿子弟,直奔街道或镇上的饭馆就餐,按照惯例实行轮流坐庄。饭桌上,有说有笑,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加深了感情,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使家族更加和谐牢固。
年年清明节,扫墓必归田。这不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是在外游子缅怀亲人、思念故乡、体会乡情的绝佳之机。
又是人间四月天,杨柳依依情无限。愿天下游子莫忘先祖、铭记亲人,要以浓重的姿态,多到诗情画意的田间走走看看。正所谓:孝敬父母在床前,清明祭祖把家还。传统文化继承好,孝道之风永流传。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