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银针与药香
2025-04-07 13:37:06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张馨月

  清晨五点的北京胡同还未苏醒,我摸黑将最后一本《安宁疗护实践指南》塞进帆布包。指尖触到夹层里的青瓷瓶,是去年清明从秦岭带回的山茱萸蜜,此刻正凝结成暗红色的泪。瓶底压着刚领回的最美志愿者证书,在黑暗中泛着温润的光。

  16岁那年离开家,母亲往我行李箱里塞了半匹土布。她说这是太奶奶用秦岭野麻织的,经纬间缠着竹溪晨雾。我总嫌它粗糙,直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时,看见留守老人用同样的土布包裹降压药,才懂得经纬间藏着比绸缎更坚韧的生命力。如今这匹土布成了安宁疗护病房的盖布,盖在临终患者枯瘦的手上时,总能让他们想起家乡的麦浪。

  每次返乡,我都要穿过药王谷的茱萸林。祖母的手比CT胶片还要透明,却坚持要给我熬草药。她总说:“女娃在城里操心多,多喝点山茱萸茶。”去年深秋,我在商洛基层做慢性病调研,看见村医周老师用竹筒装药,突然想起祖母装药的青瓷罐——同样粗糙的纹路,同样沉淀着岁月的苦涩。作为安宁疗护志愿团队负责人,我常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志愿者听:“我们的服务不是施舍,是让生命在熟悉的纹路里有尊严地谢幕。”

  祖父的墓碑在金凤山山坳里,每次祭扫,我都会把最新发表的论文放在碑前。去年冬天,我在《中国医学人文》发表的文章,飘落的竹叶恰好盖住作者栏,像他生前总爱用红笔圈注的重点。王辰院士在课堂上的话突然浮现:“公共卫生的根基在乡土,健康中国的蓝图要从促防诊控治康、语药械食居环这些毛细血管绘起。”这让我更加坚定,在安宁疗护中引入乡土元素的创新实践。当我们为临终患者点燃艾草香时,那些漂泊的灵魂总能在熟悉的气味里找到归途。

  今年春节前夕,我带领团队在商洛金菊养老中心参加志愿服务。当第一缕晨光染红东方时,手机振动,是父亲发来的视频:母亲正在给太奶奶的土布绣花,穿针的手微微颤抖,却依然执着地在经纬间穿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家族的血脉里,早把银针与血压计熔铸成同一种温度。就像秦岭的溪流,既滋养着山间的草药,也灌溉着平原的麦田,而我的志愿服务,不过是将这份温度编织进生命的最后一里路。

  离乡前夜,我又去了药王谷。月光下的茱萸林影影绰绰,像极了北京胡同里的槐树。风过处,细碎的花瓣落在白大褂上,恍惚间,我看见16岁的自己背着行囊走向火车站,母亲在站台追着火车跑,手里挥着半匹土布,宛如一片飘摇的云。如今我的“手术刀”游走在政策文件的字里行间,而母亲的银针依然在织物上编织着时光。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缝合生命的裂痕,就像终南山的草药永远在天地间生长,既治愈着山里人的病痛,也守护着都市人的安康。

  晨雾渐散,我摸出青瓷瓶,挖了一勺山茱萸蜜含在嘴里。甜中带涩的滋味漫过舌尖,报时的钟声准时响起。我提起帆布包,包里装着最新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方案,还有半匹土布——那是母亲连夜绣好的,经纬间藏着她新学的《千金方》经文。银针与药香,终将在时代的经纬里,织就属于这个民族的健康图腾。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而我更愿相信,真正的医者仁心,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爱与尊严中谢幕。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