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12-22
我们这一代人,曾经都是“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狂热信奉者。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敌人不投降,就叫它灭亡!”……在那个所谓“激情燃烧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些话几乎每天都挂在嘴上,并被付之于行动。崇拜军人,崇拜流血,崇拜战争,不相信眼泪,不相信温情,不相信人性,即使像我这样连加入“红卫兵”的资格都没有的人,也幻想着有一天能穿上军装,奔赴战场,去“解放全人类”。记得当时还写过一首词,最后两句是:“我欲酬壮志,试剑着戎装”。这首词当时为许多人所称道,我自己也颇为自得。
直至有一天,“神坛”轰然倒塌,人性才慢慢地在心中复苏。
但或许是风气和年轻时代形成的审美观所致,即使文革结束,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依然对战争对铁血英雄有着浓厚的兴趣,视之为阳刚之气而不无仰慕。
使我对战争对暴力彻底反思的是老子。他的话彻底颠覆了我对战争、对暴力、对英雄的看法——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三十一》)
战争是不祥的东西,是灾难,人人都痛恨于它,所以懂得道的人轻易不使用它。左方为阳,右方为阴,所以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用兵时则以右方为贵,以此表示对用兵的慎重。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是君子所喜欢的。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也最好淡然处之。即使胜利了,也不要以此为美,得意洋洋。如果因此而得意洋洋,就是以杀人为乐的杀人狂。以杀人为乐的人,就不能够得到天下,取得成功。吉庆事以左方为上,凶丧事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这是说用兵打仗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不管敌我,杀人众多,都要以悲痛的心情加以安葬,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处理。
“战争是不祥的东西,是灾难。”老子的反战思想是彻底的:无论什么战争,都是灾难,所以有“道”的君子都不好战。用兵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就是为了除暴救民而用兵,是正义的,也要“恬淡为上”,“以丧礼处之”,对于所有战争中的亡魂,都要“以悲哀泣之”。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值得炫耀;打了胜仗就洋洋得意,只能说明你是杀人狂。
这是超越一切政治利益考量的人类情怀,是人道主义的呼声。这样的战争观,其真理性,古今中外,无人可及。
当然,迄今为止,人类还难以告别战争,所以不可自废武功,否则,就是书呆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崇拜、暴力崇拜。不管用什么包装,战争、暴力崇拜都意味着破坏,意味着灾难,应当坚决予以拒绝。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由此而联想到充斥着杀戮、颂扬战争征服的人类的历史,联想到影视屏幕上胜而“美之者”的战争片,联想到网上“爱国贼”的暴力喧嚣,厌恶之感油然而生,同时战争与暴力的阴影也让人难以心安。
看来,全人类都应该对战争进行反思,全人类都应当对世界的历史重新审视。
可怜的人类!你自称是“万物之灵”,自称创造了无比伟大无比灿烂的文明,可是,你进化了几千年,却至今不能好好坐下来商量解决地球村的事情,动辄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拼个头破血流、你死我活——莫非你的所谓文明所谓进步只是把大刀长矛换成了导弹,把盾牌换成了导弹防御体系?
可悲的是,你至今还在以此为荣!
中国当代杰出的军事家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一切战争片,不谈战争,从来不提自己的军功。对此,他这样解释:
我们牺牲一个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会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啊!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即使对于无数人津津乐道的淮海战役,他也不堪回首,说,那场战役结束后,他梦见千百万年轻寡妇找他要丈夫,无数白发老人找他要孩子。他心里很不安,所以根本不愿去想,更不会去谈起那场战役了。
刘伯承元帅不愧为具有仁人情怀的伟大军人。“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这是深知“兵道”的真正军人与战争机器之间的区分所在。这样的话不但政治家和军人要记住,而且全人类都应该记住。
□毕唐书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