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这是庐山人对三叠泉的不寻常赞誉。
三叠泉确实不同凡响,它是庐山的魂。
自古以来,庐山就以飞瀑流泉、云海奇观著称,集雄、险、奇、秀于一身而闻名天下。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此后,历代诸多文化巨匠、宗教名师、政坛领袖也都登临庐山,在三叠泉留下足迹,同时也留下了4000余首诗词歌赋。诗仙李白游庐山感慨颇多,写道:“子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三登庐山后,欣然挥笔写下《望庐山瀑布》这一千古绝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在庐山22处瀑布中当推榜首。其长、其状、其势无与伦比。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煞是壮观。
7月的一天,我和老伴带着孙女冒雨观赏了三叠泉。只见一叠飞瀑如云如紫,喷薄吞吐;二叠飞瀑萦回作态,珠进玉碎;三叠飞瀑双管齐下,直捣龙潭。风飘珠溅,千姿百态。飘者如发,断者如雾,缀者如簇。而挂者,则如长江倒悬,银河落天,喷涌飞泻;且闻者,犹如黄河咆哮,奔腾轰鸣,势不可挡。老远,我用相机长焦镜头拍下了这一惊天动地的景观。过后,我仔细玩味,三叠泉那白如银、势如剑、猛如虎的飞瀑,彷佛又挂在眼前。
那一天,风雨交加。尽管我远离龙潭边,而手中的伞还是被风吹得难以撑开;使牛劲撑开了,却不易抓住。走在我前面的一个小伙,双手死死地握着伞把,谁料风雨一扫,他抵挡不住,趔趔趄趄打滑几步,险些掉进龙潭。导游讲,三年前的暑期,两位大学生在龙潭边拍照,冒险越过安全栏,忽然刮起一阵大风,人摇摇晃晃难以站稳,不幸滑落下去……这虽然是一个悲凄的故事,但它警示了后人,凡事不顾章法,一味追求自我,必然要付出代价,甚至是惨痛的。有两位从内蒙古大草原来的年轻人,说他们从未见过这样壮观的瀑布,一定要照张相。他们看我挺专业,求我帮忙拍照。怕出危险,他们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脚上,另一头让同伴抓住,以防万一。他们的虔诚和执着感动了我,尽管飘溅的水珠雾一般笼罩着龙潭,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按了快门。那女孩十分吃惊地说:“吓死人了,若是羊群听到这吼声,早就跑散了。”
导游说,听当地老人讲,1939年日军占领了庐山,三叠泉像有了灵性,6年间吞噬了几十个前来游览的鬼子。司令部长官闻讯甚为恐慌,传令下来,后来鬼子竟然不敢涉足半步三叠泉。
欲观三叠泉这般神奇的仙境,是要花费比看黄果树大瀑布艰辛十倍的气力。人要从山顶沿着70多度的陡坡踩着石阶一直下到半坡底,游客只能站在一个不甚平缓的台面透过龙潭观望三叠泉。而龙潭四周仍是山峦叠起,高耸云端。游人也只能从原路返回。人常说,“下山容易上山难。”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下山,是顺势,不用操心目标,不费力气,像刺猬一样可以从上面往下“滚”。而上山,就难得多了。它有目标,是个攻势,举手投足都要使出力气,都要全身心地朝前奋进,若不经心,只怕稍一疏忽还会后退下来。尽管如此,人们选择的还是上山。向前,能看到光明;奋斗,能得到快乐。三叠泉从第三叠龙潭往上数,共有1402个石阶,一个石阶只有一脚宽,不足两米长。好在我从小在山里长大,脚力还不错,平常又好运动,上山也就没有那么难了,倒像上楼梯,一阶一阶往上登,直瞅着眼前挂着的三叠泉那展开的画卷。老伴不常锻炼,登山很是艰难。她咬紧牙关,扶着栏杆往上挪。孙女机灵,很能吃苦,她和奶奶叫开了板:“奶奶,我们看谁先登上那一段!”我找来脚夫,让老伴和孙女坐上滑竿歇歇腿脚。山路陡峭,老伴嫌坐滑竿太危险,只好再坚持,歇息片刻后继续攀登。
我被沿途的景致所陶醉。满目青山绿树,漫天云游雾霭。在所见的奇诡峰峦中,尽是陡峻的山岭、雄奇的层岩。细细品味,让人感到它奇中蕴“妙”,峻中藏“秀”,目不暇接,回味无穷。难怪庐山早在1924年就被当时的中央政府列为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造物主把三叠泉这样的稀世之宝赐给人类,三叠泉以它独特的神韵彰显着诱人的魅力,激发起人们的灵感,从而产生种种遐想……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