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来勤
荡秋千,就是揪着皮绳而前后摇摆。其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援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的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古今艺术图》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同的游艺竞技项目。
古代荡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于传统节日的狂欢游戏之用。《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荡秋千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逐步演变成节日中的狂欢节目。杜甫有诗云:“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写的是踢球、打秋千锻炼身体的习俗。刘禹锡亦有诗:“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可见荡秋千习俗流传之广之盛。老电影《芦笙恋歌》中就有勤劳善良、淳朴勇敢的拉祜族青年男女荡秋千的画面,尤其是插曲《婚誓》的歌词非常唯美且具有画面感:“燕子双双飞上天,我和阿哥(妹)荡秋千。秋千荡在青空里,好像燕子云里穿。”
在宋代还出现了“水秋千”的杂技表演,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竞相观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巨大画舫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的杂耍艺人耍练上竿后,依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荡秋千不仅仅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一种习俗,更具有医治疾病的作用,据说还可以“释闺闷”。《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开头写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在花园里荡秋千的场面,并引用了据说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秋千诗》。诗云:“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李清照亦填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一时间,荡秋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
在关中农村,荡秋千被称为“打秋”。旧时,每逢清明节前夕,村里的青壮年秋千爱好者,按惯例在族长或村干部的支持下,在开阔乡场或街道上搭建起打秋千的木架,将四根粗圆松木檀两两交叉栽埋于路两旁地下,再在上面交叉处横架一木梁,再将一根结实的绳索在横梁上缠绕垂下,距地面半尺左右,再穿一套环上的牛扼头或板凳面子作踏板,绳头另一端也绑缠在上梁上,缚好后的“秋千”暂时加锁待用。清明当日才能开锁表演。表演时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像看戏一样热闹。只见表演“打秋”者双手抓绳,一脚踏板、一脚着地,向前猛跑几步,快速将脚收齐并拢,借着惯性与动力,或收绳蹬,或扩绳坠,三五下便荡得与横梁持平,甚是惊险。看得观众目瞪口呆,掌声不断。这个人表演完毕,那个人接着上,相互一决技艺高低。
打秋的运动方式不仅可以一人独荡,而且可以两人(可两男两女或一男一女)面对面互荡,情趣颇浓。其中有一种玩法是一个人坐在秋板上,另一个人脚踩两边,靠着推送之惯性来回晃荡。另一种玩法是让年老体弱者坐在踏板上,靠人工快步推送至半空松手,靠着惯性来回游荡升降。最刺激的是坐在踏板上,别人双脚蹬坠至最高处,然后自然下落的感觉。只觉得疾风呼呼从耳边穿过,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不少胆小的人,脸色发白、尖叫不止。农村人把这叫惊险的“滋润”,说是可以疏筋通络,还是较为妥帖的。
清明节的打秋活动,过去在关中农村一般不超过一周。三四天后,秋千架便拆除了,刚上瘾的娃娃们便盼着来年。个别孩子,意犹未尽,回家缠着大人在门框或在两棵树上用绳绑个小秋千,邀上玩伴你推我送,交替晃悠,继续玩耍,只是缺少或根本就没有村里大秋千的狂放与刺激。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