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会 > 工会知识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黄土窑洞作见证 精神传承看今朝
2025-03-26 08:56:20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目前,对延安工运旧址的恢复利用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延安工人学校旧址的恢复,延安时期工人运动简史陈列馆的布展,加上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馆,构成了“一主三支”的全国工会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和职工学习教育基地。

追寻足迹:窑洞里谱写光辉篇章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旧址的四孔窑洞,轻轻推开木门,洞内陈设简朴:一张木桌、几把藤椅,土炕上叠放着陕北特有的粗布被褥。墙上的黑白照片里,刘少奇、邓发、张浩等工运先驱的面容坚毅如初。黄泥的墙壁、褪色的桌椅,窑洞里仿佛响起了中国工运事业负重前行的历史回音。

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撤销全总苏区执行局,成立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刘少奇任委员长;1939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组建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统一领导根据地和全国的工人运动。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工运理论的摇篮。”李五明面对泛黄的《中国工人》杂志复刻版深情地说:“从《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到《中国工人》发刊词,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在延安系统阐述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方向与策略。”

毛泽东说:“工人阶级是党的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革命最积极的推动力量。”1935年寒冬,红军抵达陕北,衣衫单薄、饥肠辘辘,当地工会迅速行动,动员工人和妇女赶制棉衣棉鞋,短短一个月便为战士们送上了温暖的冬装。1936年初,陕北省总工会筹委会深入各地,动员工人加入红军,掀起参军热潮,既壮大了红军队伍,也激发了工人投身解放事业的热情。1936年2月20日,陕北省总工会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召开时,代表们纷纷捐出节衣缩食的积蓄,支援前线;讨论扩军时,众多青年当场报名。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行动,汇聚着民心所向的伟力,也是中国工会践行“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历史使命的真实写照。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流亡的失业工人超过百万,大批铁路、军工、机械制造等行业的技术工人,冒着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指着延安工人学校成立时的资料照片,李五明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创办了延安工人学校,先后培养了2000余名工运骨干,并通过《中国工人》向全国传播办学经验。”

1937年8月底,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按照双方谈判结果,原苏维埃政府取消,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全总西北执行局改为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李五明向记者介绍:“虽然叫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但实际依旧承担着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职能。首先是团结群众发展会员,1945年至1946年,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工会会员达到近7万人,但是其中有65%是雇农工会会员,产业工人只占7%;第二是发展边区工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成立以后,在发展边区工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是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展劳模运动和劳动竞赛。”

历史不会忘记,精神必将永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时期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带领边区工农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投身边区建设和大生产运动,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历史伟业,积累了在人民民主政权下开展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丰富经验,为陕甘宁边区党史和中国工运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展望未来:把信仰的接力棒传下去

3月13日清晨,延安市总工会讲解员黑圆玲穿上制服、佩戴耳麦,早早来到延安工运旧址,为一天的讲解工作做好各项准备。

“每当讲到张浩校长(时任延安工人学校校长)带病授课的故事,许多参观者都会动容落泪。”黑圆玲在延安工运旧址做讲解员已有七个年头,她常年穿梭于各个窑洞之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会干部、劳模工匠及游客讲述工运故事,也见证了无数次感动的瞬间。

在延安工运旧址的展板上,记者仔细看了张浩这位工人运动领袖的生平简介。张浩(1897年2月25日-1942年3月6日),原名林育英,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塆村人,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优秀工人党员和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他与林育南、林育容,被称为中共党史上著名的“林家三兄弟”。

说起张浩这个名字,黑圆玲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33年1月,林育英奉命赴莫斯科,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为了向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他化名张浩,由蒙古国入境,扮成商人,带着密电码,牵着骆驼,跋山涉水,穿过茫茫的沙漠戈壁,历时月余终于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的重要决定和《八一宣言》,促成了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40年4月30日,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到延安青年文化沟出席“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张浩也应邀参加。会议开始后,他突发脑溢血,因抢救及时,并无生命危险,可从那以后,他常常带病为工人上课。1942年2月下旬,他的病情恶化,3月6日凌晨1时45分,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轮流为张浩守灵。3月9日上午9时,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门前的广场上举行,毛泽东为张浩题写了“忠心为国,虽死犹荣”的挽联。仪式结束,万余人参加出殡,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上安葬。

延安工运旧址免费开放以后,天南海北的参观者慕名而来: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展柜前端详劳模奖章,青年党员在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白发苍苍的老劳模望着照片上的战友潸然泪下,工会干部在泛黄的桌椅前聆听先辈们奋斗的故事……“有位老劳模听完赵占魁的事迹,握着我的手说,这才是共和国的脊梁!”黑圆玲眼眶微红,“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名讲解员,更是工运史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宣传员。”

在1948年和1949年,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分别完成了历史使命。它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的利益,与时俱进、创新奉献,积极探索工会组织模式、劳模评选机制和工人教育体系等,为新中国工运事业奠定了基石。“这22孔窑洞不仅是工运史的见证,更是工运基因的承载。”李五明说。2021年12月,延安工运旧址入选第一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