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省级产业工会机构体制调整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特别是近两年的调研论证,多方征求意见,调整方案几经修改完善,近期省编委批准下发终于付诸实施。当前切实做好省级产业工会机构体制调整方案的实施工作,不仅对加强产业工会自身建设、促进产业工会更好发挥作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提升全省工会工作整体水平、更好服务产业广大职工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工会早在1925年成立之初,就是按照职业原则或产业原则组织起来的,1953年召开的中国工会七大明确规定,中国工会实行产业原则。1957年召开的中国工会八大,将产业原则改为产业和地区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至今,我国各级产业、地方工会一直按照这个组织领导原则建立和运行。我省现行的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工会组织领导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规定的组织领导原则,伴随我省企业发展和产业门类逐步增多而设立并不断完善的。1978年以前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所有制比较单一,大量省属国有及部分集体性质的企业主要由政府厅局管理,因此依托政府行业厅局设立的产业工会,其工作范围、工作对象均与厅局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相对应,厅局党组(党委)对产业工会机构也基本将其按照下设机构进行管理,产业工会干部管理以所在厅局党组(党委)为主,这种机构设置和干部管理模式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本是相适应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工会工作的实践都证明,产业工会和地方工会相结合的工会组织体系,有效地加强了全省工会组织建设,极大地调动了产业工会和地方工会两个积极性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这种组织领导体系今后必须继续坚持,但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对产业工会机构体制进行相应地调整完善。
长期以来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国企改革改制中,在同级党组(党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我省各产业工会从本产业性质和特点出发,积极开展具有产业特色的活动,忠实履行代表和维护本产业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在推动本产业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政府机构改革调整、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等背景下,我省依托省政府厅局设立的省级产业工会,由于组织体系、工作范围和工作方式基本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且多年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一直未作大的调整,产业工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如果再按过去模式运作已难以为继,改革调整势在必行。
原省级产业工会机构设置和工作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工会机构体制与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不相适应。多年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确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省经济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和非公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国防、教育、科技、文化、金融等产业在全国居于前列。伴随非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职工利益的差异,产业劳动关系、产业工人结构、产业职工诉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产业工会机构体制却没有根据产业结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至今全省还没有形成工作覆盖全行业职工的产业工会,覆盖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受以往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模式的制约,有的产业工会的工作职能虽然也作了相应调整,但在源头参与产业规划、政策和产业劳动标准的研究制定方面,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充分,难以更好表达本产业职工的利益诉求,维护本产业职工的特殊权益,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产业工会作用的发挥。
二是产业工会机构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不相适应。2000
年以后,随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职能的转变,各行业厅局逐步与下属企业脱钩,实行政企分开,有的专业工业厅局被精简撤并。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对设在这些厅局的产业工会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同时,由所在厅局负责产业工会人事任免,省总工会负责工作经费和业务指导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管人与管事脱节、权责不一致等问题。全国总工会于2001年就此专门下发文件,提出了省级产业工会设置和管理体制调整的意见。我省当时从服从服务于全省国企改革及稳定职工队伍的大局出发,对当时机构体制应当调整的产业工会暂未进行调整。2010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部分行业办改制为行业协会,一些产业工会机构设置失去了依托,由于这些产业工会新的管理体制没有及时调整到位,直接影响了产业工会工作开展和作用发挥。因此,产业工会机构体制调整必须顺势而为,尽快调整到位。
三是产业工会机构体制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会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200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产业工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全国产业工会和省级产业工会组织建设,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变化,对产业工会设置进行适当调整。要明确产业工会职责和工作重点,使其加强对涉及本产业职工切身利益的全局性、政策性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搞好参政议政,从本产业特点出发抓好具有产业特色的工作,实现产业工会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工作要求相协调的目标。
按照全总的要求和我省产业工会的现状,迫切需要通过这次机构体制上的调整,切实加强和改进省级产业工会工作,促其结合本产业特点,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全省工会整体工作水平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在当前企业用工、工资福利等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职工也迫切需要产业工会从本产业劳动关系状况和发展趋势出发,准确把握涉及全产业职工合法权益的共性问题,及时提出具有产业性的政策意见和主张,通过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协商、对话,从源头上维护产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这次对省级产业工会机构体制的调整不是机构的简单撤并或名称的更改,而是要通过机构调整,优化产业工会组织机构,创新领导体制,解决多年来产业工会工作不适应经济社会和工会工作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从而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产业工会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达到优化组织结构、扩大工作覆盖面、转变工作职能、突出行业特色、建设产业职工满意工会的目标。这次省级产业工会机构体制调整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优化结构、转变职能、强化责任。
优化结构。我省二、三产业门类齐全、优势特色明显。与我省产业发展实际相适应,这次对省级产业工会机构的改革调整,基本原则是在产业工会机构、人员编制总数不突破的情况下,坚持机构设置科学合理、有利于工会工作的开展;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长期以来产业工会存在的机构设置不适应形势发展、职能发挥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畅等突出问题,产业工会人员由所在厅局党组(党委)管理为主调整为省总工会直接管理的领导体制。省编委批准的省级产业工会机构体制调整方案,很好地体现了机构改革的原则和精神。《方案》对原有的12个产业工会重新核定中,保留并更名的省国防工会等5
个产业工会;对原有的7个产业工会机构撤销的同时,重新整合组建了3个产业工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新设置了4个产业工会,并对各产业工会的编制、领导职数等重新进行了核定,明确了12个省级产业工会领导体制均为省总工会直管。现在设置的12个产业工会基本覆盖了我省支柱和优势产业。这次调整,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为今后产业工会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变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这次省级产业工会机构体制调整,我们也应按照这样的思路,借鉴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加快产业工会职能转变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过去一些产业工会在围绕行业中心工作、服务本产业职工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显示了工会作为。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产业工会工作覆盖面、参与产业政策和行业劳动标准制定、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就职工权益协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工作不到位问题也显露无疑。因此,通过这次调整,既要坚持借鉴以往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又要首先弄清在当前新形势下,产业工会的特色和优势在哪里,哪些工作是产业工会要做而且是必须做好的,在职能转变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凡是产业工会该做的事情要逐步做到位。
强化责任。这次产业工会领导体制调整中,一方面将产业工会人事管理由过去省总工会协管调整为主管,加强了省总对产业工会的领导;另一方面12个产业工会今后全部逐步按工会委员会模式运作,工会主席、副主席都应按联合制、代表制原则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建立主席向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委员对主席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监督等制度。这些调整变化对产业工会如何围绕中心开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各产业工会当前首先要按照扩大工作覆盖面和转变职能的要求,在人员基本配备到位后,要精心搞好部门“三定”,首要是定职能和职责,切实按照产业工会职责要求,明确部门和个人的工作范围和责任,强化产业工会内部管理。尽快建立起贴近中心、贴近职工、运行顺畅、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工作规范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格局。
这次产业工会机构体制调整,为我们加强产业工会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工会作用提供了机遇。从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承担的职责应当有所侧重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认为,通过这次机构体制调整,产业工会今后一定要突出履行职责的重点,主要是:更加注重推动本产业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方针政策、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更加注重加强对本产业经济发展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尤其是分配等制度的研究协调,参与产业政策和行业劳动标准、职业卫生标准等制定;更加注重强化服务职工的意识和职能,着力协助党政解决与产业职工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更加注重源头参与监督职责,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就职工权益协商机制,切实代表和维护产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处置本产业职工突发事件和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能力。更加注重加强对本产业的省属企业和中央在陕企业工会工作领导的同时,加强对全省本产业的基层工会工作的指导。要通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体制创新,不断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会工作,健全产业工会办事程序和工作、管理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使产业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和服务。
各产业工会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要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在工作领域扩大、服务对象增加、职能发生转变的情况下,使自己尽快熟悉新的环境和任务,适应大产业工会工作对工会干部素质、业务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做好完成好产业工会应承当的各项工作任务。省总工会机关各职能部门也要主动适应产业工会机构体制调整变化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为开创产业工会工作新局面做出应有贡献。
(王淑琳王俊明张朝惟)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