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延安,惠风和畅、天朗气清。
21日上午,“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全国工会劳模工匠巡回宣讲延安报告会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不同行业的6名劳模工匠从各自岗位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奋斗故事。
此次宣讲活动是全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活动,也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劳模工匠们走进革命圣地,传承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主旋律。
“我眼中的中国梦是什么?那就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我个人也有梦想通过我和工友们的努力,让产业工人更有力量!”全国劳模、中航西飞国际航空部件厂装配铆工薛莹铿锵有力地讲述她的梦想。“在我看来,简单的事情认真做,不经意的小事坚持做,小铆钉里同样隐藏着大情怀。”
“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知识,越是要消除贫困越需要教育。”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年仅19岁就离开家人,只身来到离家几百公里、海拔近千米的山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当别人质疑她的选择时,她却说:“山里需要老师,为什么不是我呢?我心底有一条上山的路,谁也不能阻挡我的脚步。”
听到这里,延安新区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的王靖雅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她感慨道:“劳模工匠们的追求和身上所散发的光芒,为所有在平凡岗位上耕耘的人指引了方向。”
“深海科研装备安装调试过程非常严格,哪怕一个小细节出现疏漏,都会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全国劳模、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钳工周皓通过多年学习和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头发丝1/16粗细深度的痕迹仅用手触摸就能感知。
2017年,周皓跟随“探索一号”科考船到马里亚纳海沟科考,期间,海上巨浪把43套海底地震仪全部打飞。他连续26小时奋力抢修,硬是凭手工重新制作了零部件,使中国成为首个获得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国家。
“文物修复不是修饰,必须坚守真实性第一的原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负责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5万余尊造像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前期勘察发现,观音造像1000余只手“病症”各不相同,残缺440处。为了“对症下药”,陈卉丽带领团队整天“泡”在修复现场,常常为了一个细节而辗转难眠,仅编制的修复方案就达1066个。
“我们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眼罩、头罩、口罩,长时间不进食、不排泄、不休息,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是意志上的磨练。”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韦球讲述着他去年初参与武汉抗疫的经历。
韦球清楚地记得,一位63岁的患者,由于有糖尿病、高血压,拒绝配合治疗。“我第一次查房时,他非但不理我,还‘威胁’要绝食。”后来,韦球连续几天和他聊家事,并给予安慰,经过积极治疗,老人最终顺利出院。
此时此刻,会场一片寂静,台下听众也陷入了沉思与回忆之中。
“我的工作是精密测量,形象一点就是要把高铁轨道上下左右控制在0.5毫米级以内,让高铁不管多快都平稳运行。”全国劳模、中铁一局五公司精测公司队长白芝勇参与完成的工程测量多达3500多公里,其中高铁测量2800余公里。
白芝勇已记不清他和同事多少次顶着雨雪工作、扛着仪器在烈日下徒步远行。“这样的环境,对于我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没有抱怨,没有懈怠,有的只是内心的坚守和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
听完劳模工匠们的故事,延安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的李彬感慨道:“要把一件事做精,需要不怕苦、不怕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付出。我们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更要学习劳模,做服务社会的先锋。”
□本报记者 赵院刚
责任编辑:宁黛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