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立夏,西安的气温已经飙升至30多度,不少人已经换上了凉快的夏装,然而在西安公交第五公司的大院内,修理工刘阿明却依然身穿蓝色长袖长裤工装,戴着白色线手套,不停地在公交车前忙碌着。
“夏天气温太高了,车辆在外面跑回来检修有时候发动机水温能达到80、90℃,虽然穿着长袖会很热,但这也是防止烫伤的一个措施。”刘阿明说,等水温凉下来也得几个小时,为了不影响车辆的运营,我们基本上都是车辆来了就立马就检修。
南北贯穿的汽车检修车间,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刘阿明一干就是13年,这个80后小伙个子不高但透露着干练,在这么年与公交车的相处中,他也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成长为一名技术精通的青年汽车维修骨干。
刘阿明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工匠等荣誉称号。他工作认真负责,肯吃苦、敢担当,善于创新,多年来始终坚持“每一个螺丝、每一个垫片都是安全机件”的理念,做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
2007年,刘阿明进入公交保修行业,成为一名学徒。因为不是主修工,当时他的责任意识不是很强,抱着修理完的机器即使有问题也有师傅顶在前面的态度,经常出现一些状况。
有一次,刘阿明将刚组装完的发动机放在试验台测试的时候,没过几分钟,就发出了刺耳声响,发动机拉缸了。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一向和蔼可亲的师傅一下子变得特别严厉。
“这装到车上,你觉得能用吗?你自己会放心吗?要是出了什么问题,你考虑过后果吗?”师傅严肃地说,这同时也让刘阿明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维修技术。
“汽车发动机就相当于人体的心脏,在维修时,涉及到的一些零件的测量数据精密程度要求高,测量单位都是用“丝”来表示的,1毫米相当于100丝,这是非常精确的。精度如果产生偏差的话,会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所以,为了保证这样的技术标准,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训练这项技能。”刘阿明说。
单单是为了提升测量技术,每天下班后,刘阿明就自己一个人在车间里一遍遍的校准量具、测量练习。经过上千次的重复,一个月后,刘阿明成功的把测量误差控制在相当于人头发丝1/6粗细的测量标准。
从汽油车型到汽油与天然气双燃料车型,再到天然气和油电混合等多种车型,随着公交车辆更新换代,刘阿明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应对新的挑战。
2015年,刘阿明发现天然气公交车在行驶两年后出现动力不足、耗气量高、故障率较高的情况,问题在于控制天然气喷射量的部件容易被污染,一开始刘阿明就用传统方法进行清洗,可清洗完没几天还是有不少车辆回来返修,但更换燃气计量阀的成本又太高。
于是,刘阿明就和同事们开始研发新的天然气燃气计量阀清洗设备,经过半个月的反复试验,研制出了一款新的清洗设备。“以前用传统方法在外面洗,洗不干净是一方面,拆装的过程可能把它损坏了。现在我们不拆它,就在车上直接清洗,二十分钟就可以清洗完成,成本也就花了100多块钱。”刘阿明说,仅这一项创新成果已累计为企业节约700多万元。
2020年9月,公司成立了以刘阿明命名的技术工作室,到今年为止,已经创新出18项小发明,并得到了推广应用。做好传帮带,技术革新,疑难攻关,这也对刘阿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他将带领工作室的成员不断研究创新,为公交维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实习记者 李旭东
责任编辑:宁黛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