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刚正在加工零件。
“代小刚是我们六〇分厂的技术‘大拿’,没有什么零件是他加工不了的。”1月15日,记者来到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西控)六〇分厂,说起铣工高级技师代小刚,同事们都这样评价他。
工作35年来,代小刚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带徒名师、西安工匠等荣誉称号,同时也是2020年的三秦工匠获得者。
勇于攻坚,运用技艺解难题
代小刚从工具分厂的学徒干起,钻研技艺、苦练本领,以较同龄人两倍的速度掌握了铣床、车床、刨床和磨床的操作技能,以及工装、夹具、量具、模具的设计制造和加工过程,经过不断实践历练,迅速成长为一名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他深耕通用加工技术的同时,在数控加工、高效去毛刺技术等方面也有所建树,先后带领团队解决了30余项难题,成为六〇分厂攻坚克难的核心力量。
一型壳体零件加工过程中存在变形问题,这一直是困扰该分厂的难题。“尤其是组合加工后,零件受外力、温度等因素影响极易产生超差。”面对这个难题,代小刚分析零件结构特征,细化加工步骤,改进研磨方法,实现了零件一次加工合格率100%。另有一型关键零件机械加工面积大、公差要求高,在加工中很难保证一次合格,代小刚从零件装夹方式、切削刀具、加工参数等多方面优化改进,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问题,产品合格率100%。
凭着钻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代小刚多次代表中国航发西控奔赴客户现场执行上机维修任务。“发动机内部操作空间狭小,修理难度极大,普通工具难以施展。”为此,他结合需求自制多种辅助工装工具,因地制宜、巧手施修,圆满完成了任务。
开拓创新,自制工装提效率
为了满足产品密封性要求,一类壳体零件的异形倒角需要加工为“镜面”,初期的时候现场采用手工抛光的方法,加工难度大,效率也不高。面对难题,代小刚开拓创新,制作了异型抛光轮和旋转夹持工具,通过马达实现了半自动抛光加工,不仅使零件质量完全满足要求,加工效率更是提升5倍以上,并在同类产品中得以推广应用。
针对一型产品内残留的型砂,多年来一直使用手工去除的方法,由于壳体内腔结构又窄又深,手工操作效率低还容易有残余。代小刚说:“有一次,我看到同事利用震动笔在零件上刻字打号,就想能不能利用振动原理去除残余呢?”想到就立即行动,他通过给震动笔加装加长杆并安装冲头,直接作用于型砂部位,巧妙地解决了难题,同事们都赞不绝口。
随着产品加工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数控设备的更新和应用日趋普遍,“原来单件加工时,开关门、装夹、换刀等这些重复工序很浪费时间。”代小刚将传统加工技术与数控技术融合,改进了多件加工工装,协同技术人员完成了普通设备向数控加工的升级,大幅缩减了加工周期。
传承技术,助力技能人才成长
进厂至今,代小刚先后带徒30余人,其中多人获技师、高级技师资格,成为六〇分厂生产一线的主力军。2013年初,在分厂领导的支持下,代小刚牵头成立了分厂技师协会,作为技师协会会长,他负责技能工人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培训的总策划、总指导。至今,协会培训员工60余次,课时长达100余小时,六〇分厂的技师、高级技师人数从2013年的5人增至现在的57人。
徒弟胥飞说:“代师傅的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对工作追求卓越,对徒弟倾囊相授。他自己钻研改进工具积累的宝贵经验,从来都是无私地传授给我们。”六〇分厂技师协会加工中心组组长王琪说:“我与代小刚师傅共事十几年,他思路开阔,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点一直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一路走来,代小刚不仅在自身技艺提升方面精益求精,更是不遗余力地在“传、帮、带”方面全力发挥作用,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航发人敬业、专注、严谨、创新的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赵院刚
责任编辑:胡睿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