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王永智。
“由我来干、马上就干、干就干好。”简短的几个词是王永智近30年职业生涯中,一直激励和鞭策自己坚持向前冲的工作信念。
1月8日,记者来到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看到货修事业部转向架车间维修电工王永智一边维修设备,一边给徒弟认真分析设备故障。
学在“点”上
今年48岁的王永智,是公司首席技师。1992年,刚走出校门的他凭着对电工专业的热情,选择了维修电工,一干就是29年。如今,他已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三秦工匠等多项荣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刚进厂时,老师傅们对探伤机总是围着转却弄不懂,王永智就自己研究,运用掌握的理论和原理分析,仅用一天时间就研究清楚,还给老师傅们讲解,大家纷纷为这个毛头小伙点赞。
“很多师傅教徒弟,就是背图纸。然而任何机械,了解它的原理非常重要。”王永智说,设备现场总会有很多想不到的故障,理论学习只占小部分,更多在于自学。
在遇到困难时,“度娘”是王永智经常用的工具。每个故障都不一样,但是通过百度总会了解一些只言片语,必须融会贯通才能把问题解决。“新进设备培训,最多就两个小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更多需要自己琢磨。只有对设备进行全方位了解,才能发现问题。”王永智说。
多年来,单位只要新进设备,王永智总是第一时间捣鼓明白。目前,车间共有设备 200 余种超过 300 多台,每一部他都烂熟于心。“我就是要控制机器,而不能让人受制于机器。”王永智说。
随着设备更新换代,王永智也持续学习,他将设备典型故障的现象、原因、解决过程都一一记录,并不断总结和积累。他还自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
干在“向”上
“他特别喜欢‘钻’,经常看到他下班后自己蹲在设备前研究,拿着表找故障。”转向架车间技术主任汤文飞说。
“哪个钥匙配哪个锁,要做到心中有数。‘钻’是我的工作习惯。”王永智说,在故障面前从不认输,“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想总会有。”
公司需要进行突悬改造的客车检修车轴,而客车轮对一直委外加工,且厂家技术保密,无法获得加工程序。
“他们能干出来,我们就能干出来。”王永智通过修改加工程序,多次试切更改,定型加工程序及刀具参数,经过工艺验证后,及时投入正常生产,且产品质量稳定,既保证了客车检修正常进行,也解决了委外制动盘检修时间的不确定性,摆脱多年来客车轮对供应拖生产动态的问题。
王永智还对双钩抛丸打砂机吊具进行改造,制动梁除锈由原来每钩 4 件提高为每钩 8 件;交叉杆除锈由原
来每钩 1 件提高为每钩 6 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艺保质量,装备保工艺,设备的状态由我们保障。”王永智说。近年来,他进行了多项改造、创新,获得诸多省市创新奖项,为公司节约成本数百万元。
传在“心”上
“有问题、难题,就找‘大师’。”车间的同事都称他为“全能王”。
他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同事、徒弟,把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并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典型故障给组员进行详细解析,提高了组员对故障分析、判断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
采访时,多名同事表示,公司任何人遇到技术难题,只要找到王永智,他一定会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分析、解决,并现场就问题的分析过程、解决手段以单点课形式进行讲解授艺。
“技能水平是我向师傅学习的一部分,更需要学习他面对问题和做事的态度。”徒弟高翔说,在解决设备疑难问题时,经常在车间里看到他的身影在设备操作台前冥思,一遍一遍调试,直到设备正常投入生产。
“德才兼备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凡是难点痛点,他总是冲锋在前,更是将工匠精神传递到职工‘心’上。”汤文飞说,王永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的新风采。
□本报记者 牟影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