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劳模、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
11月22日,在西安北开往北京西的G88次列车上,载满劳模的车厢内,不时地有位劳模在车内踱步,时而看看座椅,时而望望车顶。
回头一看,正是中国动车检修第一人——董宏涛。
此行,董宏涛的任务不是检修动车,而是乘坐常年与自己为伴的动车组列车进京领奖。
年幼时,听着祖父讲当年自己和兄弟们冒着炮火抢修铁路的故事,跟着父亲坐火车出门,看他检修铁路客车,董宏涛定下“铁路服、大盖帽、修火车、呱呱叫”的人生目标。如今,乘坐着方便、安全、快捷、舒适的动车组列车去接受党和国家授予劳动者的最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董宏涛与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动车组列车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子承父业历艰辛方有成
1992年从部队复员后,董宏涛如愿以偿走进铁路,相继干起了货车检修、客车检修和列车车辆乘务员工作。2007年,西部地区首列“D”字头列车在陇海线西宝提速段顺利运行。听说单位要招聘动车组机械师,已经38岁的董宏涛怀着对动车组新技术、新知识的向往毅然报名参加,通过层层选拔,顺利从单位600余名乘务员中脱颖而出,竞聘成为全国铁路首批动车组随车机械师。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董宏涛已年近四十,面对着要熟知动车组牵引、制动、供电等九大系统知识的考验,作为动车所年龄最大的随车机械师,记性和反应速度都远不如那些比他小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董宏涛唯有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钻研业务。那期间,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技术的执着,董宏涛跑车时背着业务书,在列车到站入库停放的十几个小时休息时间里,他仍然在看书、做笔记,有时工友们一觉睡醒,便看到歪着身子睡着的董宏涛,右手还抱着本书搁在胸前。
2010年初,郑西高铁开通运营,董宏涛担当了首趟列车的值乘。这一世界上首条修建在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铁,开通运营翌日便遇到了雨天。一列从郑州开往西安的动车组5号、6号车厢在运行途中出现异常声音,车厢下部发出“咯噔咯噔”的异响,董宏涛当即呼叫司机停车。下车一检查,发现两节车厢的车轮出现擦伤现象。面对突发情况,董宏涛和厂方技术人员仔细研判,最终确定列车按120公里时速限速运行,董宏涛和工友坚守在抖动最厉害的6号车厢,守护旅客安全和列车安全。
动车组风里来、雨里去,总会遇上突发情况。面对险情,董宏涛坚持“车在哪里、人就在哪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每当列车和旅客安全到达终点,董宏涛才觉得安心。至今,董宏涛和工友们车上车下检修动车组累计达12.7万多组(次),组组安全无忧,次次安全抵达,兑现了“万无一失”的安全承诺。
言传身教打造一流业务精兵
2014年5月,西安动车段在“宏涛动车难症诊疗组”的基础上,创建了“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董宏涛被任命为带头人。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哪里有困难,他就冲在前。一次,一组动车组报接地故障。董宏涛和厂方技术人员排查了一夜,故障没“现形”。第二天晚上,他刚回到家又接到通知,该动车组一出库即报警,须连夜排查。已“白加黑”连轴转了30多个小时的董宏涛赶回单位接着干。查到后半夜,人困得靠在柱子上都能睡着,脸都变青了。直到天色泛白,他们才终于找到了故障点。
类似这样的典型故障,董宏涛带着他的团队先后解决过近百个,累计处理的其他各类大小故障加起来有数千件。
董宏涛被段里的工友们称为动车组安全“守护者”,称他研制的工具“把机械师的双手完全解放了出来”。以董宏涛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先后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十余年来,他带领团队解决了300多项疑难问题,攻克技术难题34项,获得国家专利14项。
不忘初心 永葆家国情怀
“作为第一代高铁人,我的心愿是,我希望有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从动车组开始上线运行,一直到寿命周期结束,有完整的数据技术积累和检修经验积累。”
“第二个是高铁检修人的心愿,动车检修运用现场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攻关解决,希望未来高铁检修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减轻一线职工劳动强度,保障劳动安全。”
“第三个是全体高铁人最大的心愿,希望未来高铁让大家出行时更舒适、更温馨、更便捷。”
面对记者的提问,董宏涛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作为铁路人的三个心愿。
第二次步入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亲耳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习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振奋人心,习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重要作用,勉励我们要做新时代懂技术会创新,有责任敢担当的产业工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在技术创新上善于思考,敢为人先,不断挑战技术难关,培养更多高铁检修工匠人才,让复兴号动车组安全平稳地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走出人民大会堂的董宏涛激动地说道。
自2007年以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配属的动车组从1组发展到132组,管内高铁从无发展到844公里,董宏涛作为一名动车组机械师始终坚守在一线。他以一种执着的信念,一个守护者的赤胆忠心,与动车组一同奔跑在路上,唯一的信念就是奋勇向前、当好先行。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