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你们大学生怎么能干这么苦的活。”5月22日,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测绘工程师党光普在宜君县测绘项目时,一旁种地的农民感慨地说。
记者在测绘现场看到,这里是典型的渭北沟壑地貌,山路崎岖难行,荆棘漫山遍野,加之烈日暴晒,工作环境十分恶劣。38岁的党光普每天要和工友背负沉重的测绘仪器,迎着朝霞出发,踏着夕阳收工。
“每天在几个山头间来回奔波,还要打木桩、划白线,这工作太苦了。”受雇的农民工干了不到3天就打了退堂鼓。临走时拍着党光普的肩膀说:“为啥要人来回跑着进行测绘,航测多省事。”
党光普憨厚地笑了笑,默默捡起丢在地上的工具,继续测绘。
“测绘行业对无人机航测技术的高程精度一直存在争议。”党光普向记者说,“个人的苦如果能换来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建设,换来更多耕地,这一切付出就是值得的。”
提起党光普的工作态度,工友尤晓东开玩笑地说:“他可是公司有名的‘一根筋’。”
2016年7月,在潼关县代字营镇高标准基本农田测绘项目中,采取了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地图采集完毕后,党光普坚持要外业抽样,结果发现有部分高程点误差超限。于是,他带领人员继续在烈日下开展外业补测,最终给规划设计部门提交了可靠的数据。
作为测绘人,最重要的就是熟练使用测绘仪器。工友刘中正介绍说:“党光普被我们称为‘秒平王’,他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架设全站仪不超过1分钟,操作二等水准仪一眼就能目测出前后视距的差值。”
练就这些绝技,并非一日之功。党光普将之总结为“测绘四到”——“心到”,心中时时有《规范》、有《方案》;“眼到”,眼中有距离,眼中有角度,眼中有要素;“手到”,仪器架设稳定,仪器操作精准,观测记录工整;“腿到”,踏勘走到位,地形跑到位。
10多年来,党光普先后参与完成我省30余万亩耕地后备资源选区地形图测绘与中省能源企业18万亩油气遗留用地勘测定界及土地报批工作,还负责完成了西成、包西等12条重点铁路公路建设项目的勘测定界及土地报批任务。(本报记者 胡建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