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一线风采 倔老头的“播种”人生--梁增基扎根西北从事小麦育种53年
2014-09-26 23:33:42来源: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26


  梁增基在长武县农技推广中心试验基地种仓里戴着花镜眯缝着眼给麦籽称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省总工会对我省昔日为共和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今日仍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或发挥余热的老劳模进行巡访,为此,本
  报特开设“共和国不会忘记——老劳模的故事”专栏,报道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今日风采,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学
  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激励全省人民为“三个陕西”建设建功立业。
  咸阳市长武县城郊,有一处不起眼的农技推广基地,被附近村民称为“梁增基实验室”。种仓里,“实验室”
  的主人戴着老花镜,正眯着眼给麦籽称重。这位身材颇显消瘦的老者就是梁增基。
  现已年过八旬的梁增基,扎根西北从事小麦育种53年,造福一方,退休后依然执着地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人生。
  基层育种,一干就是五十年“您为啥会留在这儿?”每个到访的记者都在问。
  “以前自然灾害多,大伙肚皮填不饱,为了提高产量,育种工作很有‘搞头’!”梁增基一张嘴,乡音不改,“还有,别叫梁老,叫我老梁。”
  生于广东茂名,上世纪60年代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老梁被分配到陕甘交界旱区的基层农技站。从事小麦育种,一“搞”就是53年,如今老梁除了一口夹杂着关中方言的粤式普通话,“咥面”“咥馍”的生活习惯已与“老陕”别无二致。
  “春季少雨,夏季多伏旱、冰雹、风灾,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长武县志中如是描述。“分配到这儿的头年,霜冻;次年,冰雨;来年,小麦锈病,1000粒麦籽才12克重,磨完没有面粉只剩皮,又黑又苦,难吃得很。”当年和老梁一起来长武的10余位同窗校友,陆续调回大城市,“那会儿的大学生可比现在金贵,‘好女不愁嫁’。”
  基层条件差,育种工作更难熬。一粒粒剪开麦穗、去掉花粉、杂交试验……工序繁杂而枯燥,考验专心和耐心,“99%都是要淘汰的不合格品,一个优良新品种六七年才能稳定下来,最起码12年才能见成效。”
  趁年轻调走,不是没机会。老梁一琢磨,如果调走,刚起步的旱塬小麦育种试验就要面临“夭折”,老乡们还得继续守着亩产不足百公斤的土坷垃“吃糠咽菜”,于是“倔劲儿”上来,“在本地本系统相了个媳妇儿,扎根长武,不走了!”
  不离长武、不离土地、不离种子,耐得住寂寞的老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播种”人生、耕耘未来:整地划区,拉行开沟,一区区耕作,一粒粒下种;锄草、施肥、防虫,块块立标记,株株建档案;小麦扬花,精心选株杂交;收获时节,株株过目,精挑细选,单打单收……拿开水泡馍充饥、与田间麦苗为伴、以田坎当床打盹,从最初农场借来的二亩地开始,到后来省吃俭用、四处“化缘”建起目前已有3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试验基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老理儿用在
  老梁身上再贴切不过。
  多年来,他突破小麦育种栽培的五大难题,培育了国审的“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省审的“7125”“702”“长武131”,不仅创陕西旱地小麦亩产超千斤的高产之最,品种还在陕甘旱区和河南、山东部分旱区累计推广过亿亩,增产超过25亿公斤。
  造福一方,老梁“赖”在一线退而不休
  “不少同行专家称赞,梁增基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把小麦锈病挡在了西北,阻断了小麦锈病南北传播的道路。”原长武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张俊兴退休后,自发给老梁当起了助手。当地人有“南方水稻有袁隆平、北方旱地小麦有梁增基”的说法,祖祖辈辈耕耘于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关中农民引以为傲。
  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老梁有了“资本”却“不往高处攀”,整天泡在地里“刨食”。由于是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可以享受延迟退休的政策,他在育种一线“赖”到72岁才退下来。
  退休退休,搁老梁这儿却又成了退而不休。“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不光彩。”“倔老头儿”退下来快十年,不但一分钱工资不拿,还天天往实验基地跑。“我们最新培育的‘长航一号’就快通过省级审定了,
  将成为旱地更稳产高产的优良品种。”老梁指着种仓一角对记者说,言语间颇为自豪。
  其实,老梁也有“私心”。“全国在县级单位搞育种的非常少,不少地方只是昙花一现。”这位耄耋老人语重心长,“长武能长期坚持下来不容易,咱退了,经验还在,给年轻人指指路,为广大农户多提供优质良种,永远没有尽头。”
  时光流转,如今长武县农技中心又分配来一位老梁母校的“80后”硕士毕业生慕芳。“在校期间就听说过梁老师的故事。”慕芳现在也安家长武,跟着比自己年长整整半个世纪的“师公”在脚下这片土地上耕耘。所
  谓“教学相长”,81岁的老梁为了上网查资料,学起了电脑,慕芳则时不时要教教老师如何“敲拼音”。
  老梁的电脑就摆在自家卧室床头。50平方米的小家里,他和老伴厮守于斯,屋内陈设并不算新。其实,老梁“不差钱”,他每月的退休金加国务院特殊津贴,足足有五六千元,这在小县城算得上“金领”。可由他培育的小麦品种,推广后增加的经济效益在40亿元以上,与这相比,老梁“赚”得不多。
  正赶上饭点,老梁不由分说塞给记者一个馍,“自家磨的面粉,麦子是咱育的种,夹点辣子,味道不一样!”
  别说,真挺香。
  文/图人民日报记者姜峰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