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铁军”攻克筑路难
2017-07-12 11:45:20来源:
分享到:

 7月9日上午9时左右,中铁一局集团宝兰客专现场副经理陈刚受邀乘坐G2028次兰州发往徐州的高铁,当列车经过曾经施工的下小岔车站时,他激动地拍了个小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这一刻,曾经奋战过的1600多个日日夜夜和一幕幕会战画面,又浮现在了他的眼前。
   地质结构复杂多样
    地处西秦岭北麓的宝兰高铁正线全长400.74公里,途径特大、大中桥100座,隧道74座,桥隧比占全长正线的93.37%,是全国铁路建设桥隧比较高、工程难度较大的项目之一。
    宝兰高铁沿线的地质结构被称为“中国地质滑坡博物馆”,具有黄土湿陷性(尤其是自重湿陷性)最强、黄土陷穴最发育、黄土高原地区滑坡地质灾害最严重、发育最密集,及沿着天水——兰州地震带和东西向展布的渭河地震带活动频率高、强度大的“四最一强”特征,道路施工并不容易。
    1937年,国民政府修建宝天铁路,需要应对地质难题。
    1950年初,解放军19兵团64军和陕西军区部分部队5万余人修建宝兰铁路,同样是难题。
    宝天铁路英烈纪念碑管理处主任曹英说,宝天铁路号称陇海线的“盲肠”。在施工过程中,56名烈士光荣牺牲,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最大的也不过40来岁。
    今天,新一代铁路建设者在“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在“听党指挥,劈山修路,甘洒热血,服务人民”的宝兰精神鼓舞下,成功打通宝兰客运专线。
    高铁驶出宝鸡南站,西行的第一个隧道便是石鼓山隧道——全国在建铁路中唯一高风险黄土隧道工程。该隧道全长4330米,地形起伏大,隧道最大埋深133米,最小埋深只有3米,地层中还含有大量的沙和地下水。
    “施工上部是一条宽三十多米常年流水的河,隧道顶部到河床最薄处只有八米,施工风险非常大。”西兰公司宝兰指挥部高级工程师郭光旭说,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塌方、冒顶,甚至更大的灾难性事故。
    位于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的塔稍村隧道是宝兰高铁贯通最晚的一个隧道,是宝兰客专名副其实的“拦路虎”。该隧道位于秦岭山区褶皱破碎地质带,曾在2015年6月发生坍塌,原定贯通工期也一再延期。
    中铁五局集团四公司副总经理闫明超说,他们创新施工方法,运用地质雷达超声波探测仪和打入超前钻孔探测前方地质状况,处置了持续涌水等情况。2017年1月9日,该隧道顺利贯通。
  施工条件异常艰苦
    石秋阳是当年修筑宝兰铁路的56名英烈之一。解放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修筑铁路。44岁的石秋阳因感冒发烧英勇牺牲。同他一样,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不少战士病倒在施工一线。
    宝兰高铁线路途经地区大部分交通不便,部分工点位于深凹沟壑,施工不便,电网供应能力也有限,特别是定西至兰州段冬期长,气候极其干燥,施工条件困难。
    中铁一局集团承揽的项目便位于定西兰州段,全长33.6公里,有7座隧道、7座桥梁、10段路基、5个涵洞和一个车站,艰苦的作业条件考验着这支“铁军”。
    2012年起,全国劳模、中铁一局集团五公司高级技师白芝勇每天带着10多名测量观测人员,肩背30公斤的仪器,徒步前往工地。
    早晨起床,他们背着仪器,踏着积雪,一脚深,一脚浅,徒步一个多小时,行进10多公里,连续监测七八个小时。中午饿了,拿出随身带的冷馒头啃上几口,便继续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把误差控制在1毫米,其敬业精神和过硬质量,让同行也为之点赞。
    而在秦安至兰州段的施工,地下水氯化物和硫酸盐超标,无法直接饮用,这给中铁一局项目部位于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的施工项目带来了新的困难。
    “定量用水,只能这么干。”施工初期,中铁一局集团宝兰项目常务副经理寇新忠一边动员大家,一边给大家定下一天人均用水50升的标准。缺水持续了半个月,直到买回来净水器。
    “铁道兵精神、宝兰精神永不过时。”曹英说,勇于攀越的“铁军”精神是建设高铁的“法宝”,要一代代传承。
    高标准带来新挑战
    7月9日,来自西北农林大学的乘客李沛达在车窗沿竖硬币实验,一元硬币五分零三秒屹立不倒,引起了众多旅客的围观,拍照,摄像。这一外国乘客检验京沪高铁平稳度的方法,在宝兰高铁也得到了最大验证。
    “设计时速250公里,要求运行时速也是250公里。”中铁一局集团宝兰客专甘肃段项目经理部常务经理寇新忠说,宝兰高铁运行的平稳,源自于它的多项高标准要求。
    在宝兰高铁施工中,有多项技术领先国内高铁建设标准,该工程还处处打造示范工程、样板路段。
    该工程首创沉降观测信息化施工监控技术,开启了中国高铁建设信息化时代。全线共布设842个测段、9128个监测断面,使全线沉降动态得到了有效控制。
    “以前,可能需要测量两次。现在,就需要测量六次,甚至更多。”白芝勇说,高精度测量和观测标准,是宝兰高铁建设的一个难点和亮点。
    “在宝兰高铁施工中,还采用先进的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和实行轨道精调标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联调联试测试组相关负责人说,全线把TQI值(轨道平顺性综合质量状态评价标准)控制在1.9以下,比不少时速300公里的高铁线路还要低,位居全国铁路同标准高速铁路的前列。
    “任何时候,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的付出。”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石英说,当代的铁路建设大军踏着前辈的足迹,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标准”。本报记者 薛生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