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让秦腔“古调”飞入百姓间
2010-06-12 02:16:18来源:
分享到:
  字体:【
   古老的城墙下,从来就不缺少热闹,有一种声音必不可少,那就是秦腔。护城河边、公园林阴中、小巷门楼前也是秦腔爱好者喜欢呆的地方,他们唱得如痴如醉,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秦腔不会没落
    在西安市丰庆公园内,就有十来个“秦腔迷”,他们组成了一个微型的秦腔团,趁休息时间,就来公园亮一嗓子,各路秦腔的经典唱段,都会来上那么几段。王女士跟记者说,他们都是自己玩的,好几年了,每周都有两三天出来练练,最近才到丰庆公园的。唱完了一段,他们休息几分钟,就刚才的配合相互讨论。一位张姓的师傅开玩笑说,如果能有老板听到我们唱戏,给咱们赞助点,换一套新设备,那就美了。
    这些秦腔爱好者最近有一件喜事,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将在陕西秦腔博物馆创办“秦腔爱好者培训班”,聘请秦腔界的专家传授秦腔演唱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谈到这些秦腔爱好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文艺研究中心副主任戴静说这就是秦腔的群众基础,他们为秦腔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她说,戏曲研究院也一直想办法开办一个“流动”的博物馆,让老专家、老演员走近这些爱好秦腔的人群,指导他们,让他们更快成长。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是秦腔的“主战场”。贾平凹曾说过,“秦腔,首先是农民的艺术,是下里巴人的艺术,所以秦腔很土,深深的黄土地,是孕育它的土壤;勤劳的下苦人,是它赖以发扬光大的根基。”秦腔名丑孙存蝶也认为秦腔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演出一场接一场,农村百姓对秦腔的热情从来就没有降低过,秦腔在农村地区的传承从来就没有问题,秦腔发展的真正问题就是在城里。省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王军武说,破解城市“市场小”的难题还是需要一批有识之士联合起来,打造“城市戏剧”。按照他的分类,戏剧可以分为农村剧、城中剧、外向剧,根据人群的需要,戏剧的演出时间和内容就需要做相应的处理,譬如在农村,大家喜欢经典传统剧而且演出至少在3个小时以上,而城里人更喜欢现代剧,自然演出时间也比农村要短了。为了破解秦腔“城乡极度不平衡”的现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联合曲江新区、西安秦腔剧院从2009年开始推出“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年活动,一共演出了300多场。据统计,每一场的上座率达到92%。戴静高兴地跟记者说:“这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我们剧场门口还出现了一批票贩子呢,如果没有市场,这些人咋会来呢。尽管这个现象不好,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腔在城市里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年轻人对秦腔不是很 “感冒”,会不会影响到秦腔的长久发展呢?原陕西省副省长潘连生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他刚到陕西的时候,接受不了秦腔,在剧场里坐了不到5分钟就出来了。在陕西生活久了,觉得秦腔震耳的潘连生慢慢体会到秦腔的特点和优美的唱腔了。“现在年轻人不喜欢秦腔很正常,除非是从小耳濡目染,要不就是在40岁以后人生阅历多了,才了解秦腔就是抒发感情的最好方式,只要听一次,你就会爱的不得了。”王军武说,目前秦腔正处于大普及阶段,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秦腔,随着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社会对秦腔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家的意识都提高了,这对秦腔的发展来说绝对是好事。“现在,社会文化多元化,供大家选择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每一种文艺形式都有自己特定的欣赏群体和发展规律。秦腔是秦人的血脉,是流淌在秦人血液里的东西,只要有秦人,就会有秦腔。”戴静说,秦腔没有没落,秦腔走向衰弱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培养人才,秦腔的新血液
    易俗社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社,在未改制之前采取对外演出、人才培养和经营副业的模式。王军武认为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很科学,既不影响经济效益,也培养了接班人,“艺术是连贯的,需要传承,必须要练‘童子功’,这就需要从娃娃开始培养。”
    在秦腔圈,小梅花秦腔团是一支响当当的队伍,他们就是省戏曲研究院的青年秦腔团,担负着秦腔艺术事业薪火传承的重任。该团现有演职员120余人,艺术人员平均年龄20岁。他们在院演员训练班坐科学习6年,在完成中专学业后,该团成员又集体考入西安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接受大专学历文化教育,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规范的管理,奠定了厚实的戏曲基础,相继排出了《铡美案》、《周仁回府》等传统折子戏四十余个,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演奏员也崭露头角,获得荣誉无数。“宁砍一个团,都要保住培训班”、“后锅没水了,前锅就会干”,这是戴静在和记者谈到人才培养时,一直反复强调的两句话。她说院领导一直按照这个思路重视院的人才培养工作,遵守艺术发展规律,平均十年招一次人。戴静跟记者介绍了当时招聘小梅花团演员的情况:1000个人报名院里要了100个,反观南方一些剧种招50人都很困难,秦腔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剧团组建起来了,如何让这群演员除演好戏外,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用戴静的话说就是,让干这行的有出路,想干这行的觉得有前景。“这就需要我们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遵守艺术规律,与现代接轨,注入新鲜血液,做古老戏曲,不被时代和市场淘汰。”戴静说,现在他们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人才梯队,包括10名顶尖级的梅花奖演员、一批老艺术家和中青年骨干。
    剧本是一剧之本,可是在秦腔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面临着剧本人才缺乏的困境。编剧 “荒”一直困扰着秦腔,一个好剧本几个地方都会争着抢着要。可是写戏剧剧本非常不容易,剧本的唱词首先要朗朗上口;其次故事要编得曲折动人,而现在陕西既有文学功底、又懂秦腔剧的人,寥寥无几。近日,西安秦腔剧院发出了向全社会征集剧本的启事,涉及到历史剧、现代剧。曾经创作过 《郭秀明》、 《商鞅立信》等著名剧目的王军武说,戏剧文学是最困难的文学创作形式,只有那些深谙戏剧和社会生活的剧作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剧本的成活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既要符合传统,还要创新。同时,缺少经费支持,创作一部戏剧给作者带来的经济利益没有创作电视剧剧本那么诱人,多方面原因造成了戏剧剧本创作精品难的窘迫现实。省戏曲研究院有一套成熟的体制来检验剧本是否真正有其价值,但是每年能够经过审核搬上舞台的剧本却少得可怜。戴静说,他们已经开始在中戏等高校招聘优秀的编剧人才,给他们编制。她直言: “养活一个编剧不容易,谁也不知道他何时才能创作出一个优秀的剧目,现在全国戏剧都是剧本荒,很多地方都用社会剧本,我们愿意养活这几个编剧,给他们宽松的创作环境,就是寄希望于他们创作出好剧。”
    西安音乐舞蹈学院名誉院长是王军武的又一身份。他说至今陕西没有一所专门戏剧院校,这与秦腔的发展现状是很不对称的。“秦腔走戏校——中专——大学这条路子,形成一定的体系,是秦腔发展的必然,而目前却难以看到这种情形,甚至连一套完整的教材都没有。”
    秦腔的市场化运作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合并易俗社、三意社、五一剧团、秦腔一团四个剧团的基础上成立的秦腔专门演出公司。2009年6月,西安秦腔剧院完成事转企改制工作,百年易俗社以及三意社等原先单打独干的事业单位演出组织转变成为公司制形式。
    接受秦腔剧院后,曲江新区开始着手进行市场化改革,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经营并举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行以聘用制为主的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化改革。西安秦腔剧院作为西安曲江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大量的演艺人才,从文化投资公司借鉴了完备的市场化机制,参与市场化运营。曲江新区以西安秦腔剧院为阵地,设立了1亿元曲江新区秦腔艺术发展基金,支持秦腔艺术事业发展。西安秦腔剧院坚持面向市场,加大扶持,不断探索秦腔艺术表现的新形式,先后成功举办了 “文化曲江万人同乐游”、 “今夜曲江月更明”等大型秦腔晚会,为古城戏迷奉上了丰盛的戏曲大餐。企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资金融入和剧院演出资源的整合,使得西安秦腔剧院面貌焕然一新,剧院瞄准陕西旅游演出市场,会同曲江演出集团、曲江旅游集团,投资900多万元,推出的大型秦腔历史剧 《梦回长安》,不仅让演员有戏演,也让老面孔的秦腔艺术与歌舞、诗画、交响乐等现代时尚元素联姻。仅在2008年春节期间, 《梦回长安》连演10场,收入逾千万元,投资全部收回,并成立了 《梦回长安》演出分公司,至今每晚都在易俗大剧院上演,成为西安旅游演出市场最抢眼的剧目之一。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改革方式,对于增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活力,促进其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具有一定作用,对于秦腔本身的改良与改革以及实现秦腔的振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省社科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王长寿说。除了市场化操作之外,政策重视也必须到位,从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秦腔这个古老剧种角度来讲,各级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陕西戏曲研究院保留了事业单位编制,政府通过补助和购买演出的方式给予了大力扶持。王长寿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还要遵循自己的规律,不能走极端,他说: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完全市场化是不对的,保护和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保护和扶持必须遵循市场规则,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规则去发展、去保护、去开发。无论是走市场化的企业道路还是事业单位编制道路,都必须进行机制创新,保持团队的活力。否则,完全市场化将可能使秦腔这样的古老剧种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完全财政养着,也将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戏剧要把发挥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与企业以盈利为第一目标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冲突的。”王军武说,这就需要我们在积极探索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上,遵守艺术规律,走戏曲艺术与时代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 本报记者 马晓顺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