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新闻 从“劳务经济”到“创业经济”的转变
2010-03-16 02:37:24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春节刚过,正是农民工出外打工的高峰期。紫阳县与广东中山市黄圃镇联合在县城中心广场举办的一场招聘会,就让近千名紫阳农民工拿着协议高高兴兴地去南方打工。这种 “政府搭台唱戏,相关部门积极运作,招聘方上门服务”的劳务输出形式,正是紫阳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一个大举措。
    “一条条沟沟一条条梁,石板盖住泥巴墙,日出而耕到天黑,一觉睡到大天亮,冬来一堆木炭火,春到院坝晒太阳,浆粑汤里泡洋芋,吃了还差半年粮。”这是多年前在紫阳流传着一首的民谣。而今这首民谣却变成了:“茶乡紫阳变了样,劳务输出挑大梁,农民上山梁,日子越过越红火,齐心协力奔小康。”
    民谣一前一后的变化,折射出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斐然成就,从 “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到“一人创业,带富一方”的乘法,紫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完成了从劳务经济到创业经济的优美转身。
    数万农民走出深山
    紫阳县境内群山耸立,山多地少,素有 “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总人口34.8万,农业人口占31.2万;农村劳动力15.8万人,剩余劳动力占49.8%;耕地面积111.56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高达100.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3%。如此生存条件下的紫阳农民要想固守在老家过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显然无法脱贫致富。
    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早在1989年,紫阳县委就下发了 《关于加强劳务输出的决定》,开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该县被确定为 “中国秦巴山区扶贫世界银行贷款劳务输出”项目县,该县提出了将70%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目标,对农民进行开发式扶贫,给许多农民找到了外出务工增收致富的门路。2000年该县发生了有史以来罕见的特大洪害,造成10万多人无家可归,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决定把 “推进西部开发就业”这一世纪工程放到紫阳。该县人劳局迅速组织八个部门制订方案及时上报并迅速得以批准实施。县委出台了干部离岗抓劳务的优惠政策,按照摸清底子、找准路子、迈开步子 “三步棋”的工作步骤, “走出去”开拓市场,抓维权服务, “请进来”召开大型劳务招聘会,从“大军南下”到 “走西口”;从“东部挺进泸宁杭,华北眺望京津唐,开发西部大市场,南下再杀回马枪”到 “稳定输出数量,保证转移质量,提高劳务经济含金量,培训就业抓保障”。该县探索出一条符合贫困山区县情实际、城乡统筹一体化就业道路,多次得到省、市专题调研组的肯定和赞扬,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促进就业”、 “劳务输出”先进县。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铁杆庄稼”结金蛋
    2005年到2008年,紫阳县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达8万人次左右,年均劳务创收占到全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5%以上。2009年全县转移就业人数达7.8万人,转移新增农村劳动力1.17万人,输出前引导性培训1.579万人,转移就业收入达7.02亿元,劳务经济撑起了农民增收的“半边天”,“铁杆庄稼”结出了金蛋蛋。
    “走前抓培训,走时抓服务,走后抓维权”是该县发展劳务经济的“三件法宝”。“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在身”,按照“稳定数量,保证质量,提高劳务经济含金量”的工作思路,该县全力实施“推进西部开发就业”“阳光工程”“扶贫培训”“创业计划”“绿色证书”等重点培训项目,加快劳务输出由 “苦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下,县党校、农广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县职业中学等培训机构,先后与广东惠州大恭制衣厂、北京湿馨益家家政、江苏富士康集团等企业签订了2000多人的劳务订单,按照各类培训机构所设专业,根据用工单位需求,分期培训、分批输送。
    凤凰竞相把巢还
    家住紫阳县城关镇和平村一组的蒋东和妻子朱清菊在广东虎门建德制衣厂务工多年,是厂里的生产骨干。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厂里效益大幅下滑,蒋东夫妻俩无奈回到家乡,凭着自己在外学到的过硬的制衣技术,投资10多万元,购置了12台设备,办起了全棉制衣厂,截至目前,已生产销售成品衣400多套,收入达9万余元,吸纳6名返乡农民工就业。
    在紫阳县一茬又一茬远离家乡、外出创业的人群中,像蒋东夫妇一样的“创业明星”已经越来越多。这些“明星”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获得了丰厚的收入,一部分还成为所在企业、厂家、公司的技术骨干,甚至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时也“孵化”了一批回乡创业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亿元资产的农民工2人,千万元资产的农民工30多人,百万元以上的农民工达200多人,涌现出一大批劳务成功人士。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凤凰纷纷回,能人大户积累的资金大量回流为加快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活力,全县已有5000多名劳务精英回乡创业,相继投入资金1.3亿元,兴办产业园区、矿山企业、个体工商1200多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6000多个。
    紫阳县还启动实施了“引凤还巢”工程,从产业选择上进行引导,从土地使用、贷款帮扶上给予政策扶持,努力把农民工当外商待,把农民工投资当外资引,及时跟进的引导和服务工作,使劳务产业健康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由长期单向输出成功转向输出与回归双向并流。目前,该县农村劳动力已由“务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实现了“劳务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农民纯收入持续增长。
    本报记者阎冬通讯员余兴福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