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23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时,广大新闻工作者依然奔赴在路上,深入在新闻现场,坚守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此,向他们亲切地道一声:记者节快乐!
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这其中就包括我省的“三工”媒体人,他们用“脚力”丈量三秦大地,用“眼力”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用“脑力”深沉思考,用“笔力”精彩书写,在讲好陕西故事、传播陕西声音中,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就让我们致敬这些用担当和情怀记录时代、用初心扛起责任的记者们,也致敬所有理解和支持新闻工作的广大读者,新闻路上,你我同行!
助力社会和谐
我们没有理由退缩与懈怠
文字记者王何军(左)
2010年,面对我省纺织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工会与人力资源又各持己见的情况下,我走进了众多大型纺织企业,采访后发出了“招工亦难留亦难陕西纺织企业的尴尬”的调查文章,推动企业重视人才晋升管理;
2014年,面对职工双手水肿却无医保的困顿,我动之以情晓之于礼说服相关方,并发出“宝鸡钍辐射阴霾或将消散”的报道,推动该企业职工五险一金的办理;
2015年,面对旬阳尘肺病确诊患者难进入救治流程,我先后向外界发出“旬阳尘肺病之殇”“旬阳疑似尘肺农民工进入排查要等多久?”等声音,助力十几名确诊或有尘肺症状职工进入工伤救治程序;
2015年,在一起工资拖欠维权事件中了解到,随着国家取消装饰收费项目,白水县装饰办工资和办公经费没有正常来源,我发出“作为事业单位的渭南市白水等6县装饰办,零经费零工资已多年,职工不禁要问——我们的工资谁来管?”等几篇连续调查稿件,推动我省多地装饰办纳入财政供养;
……
从业近20年来,有太多太多的感触,经历过被人身恐吓和攻击,被不理解或埋怨等,但我始终坚守初心,在“维护职工权益、引导职工技能成才、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开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反哺职工共享发展红利”这一循环链中,采访不同节点上的新闻焦点,做到关键时刻“听得见工会声音、看得见工会身影、彰显出工会作为”,几乎是我工作的全部。幸运的是,通过手中的笔,我维护了一些劳动者和单位的公平正义,取得了相关方的理解和认可,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想说,我们的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我们手中的这支笔有千斤重,只要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就没有理由退缩与懈怠。
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那么,陕西工人报的记者,守的自然是职工的心。今后,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发挥自己工人报记者的大局观和光与热……
□本报记者 王何军
聆听职工心声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陕西故事
文字记者赵院刚(右一)
2018年,我非常荣幸地进入了新闻行业,在4年的记者生涯中,我有幸参与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大事件,以及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会“四季送”等重要节点的报道,奔走不停、笔耕不辍,聆听职工群众所思所盼,记录陕西城乡发展变化,书写了一系列基层鲜活故事。
有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2019年7月参加的为期一个多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期间白天外出采访、汗流浃背,晚归秉烛夜书、埋头写稿,虽然辛苦,但很充实。
那是一个位于延安市安塞区的村子——南沟村,2014年前,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通讯等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当地群众调侃说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
2015年,南沟村被确定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试点村,在党的扶贫政策带动下,村民入股果园、发展旅游、建设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经过多年发展,“三难”的南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在园区既是股东也是员工,不仅有分红还有工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村集体每年也有30万元左右的收入,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园区当保洁员的张志莲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她以前是贫困户,现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还有13亩的土地入股果园收入,在村里也不花啥钱,除了日常开销,每年能攒下不少,生活越来越好了。
看着老人灿烂的笑容,我真切感受到了新闻传播对于助推时代发展的重要价值,好新闻能激发全社会积极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能团结凝聚亿万群众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备受鼓舞,也深知责任重大,我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自信、热情的姿态,扎实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陕西故事,积极传播党的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 赵院刚
俯下身沉下心
努力推出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
摄影记者鲜康
2022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安市静默管理一个月,全市按下暂停键。我第一时间报名参与采访报道,先后完成了核酸样本检测、工会爱心送物资、跨年凌晨的坚守等摄影报道。
面对最严重时期疫情笼罩下的恐惧,我没有退缩、没有逃避、没有害怕,紧握手中的相机第一时间赶往新闻现场。这也是我入职以来工作的常态,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
接到记者节约稿后,我翻看了一遍硬盘,凝视着入职7年以来拍摄的近20万张图片,一幕幕采访时的影像似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
曾经,忘记危险不顾一切爬上百米塔吊记录工友生活;
曾经,在地下2000米处见证人类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
曾经,在海拔2000米的秦岭山顶记录脱贫故事;
曾经,在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的关中平原地区留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
七年来,我一直坚持初心,保持着对新闻和摄影报道的热情。大大小小每一个采访现场,都能调动起我全身的细胞,努力用行动去诠释“记者”二字承载的厚重使命与担当。认真对待每次采访,不管是日常小事还是重大题材、不管是配图还是摄影报道,我都会尽力拍好每一张照片。
党的二十大刚刚胜利闭幕,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躬逢伟大时代,须时刻紧扣时代脉搏,书写瑰丽华章。数字高科技时代,网络媒体发展迅猛,对于摄影记者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时代给党报记者提供了唱主角的新舞台,所以我们必须转换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投入全媒体主战场。同时,作为一名工人报的记者,必须时刻坚持职工至上,站稳职工立场、尊重职工创造、集中职工智慧,增强广大职工的志气、骨气、底气,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
□本报记者 鲜康
追着“新闻”跑
只为做一名忠实的时代记录者
新媒体记者王勇(右一)
成为新闻工作者3年多来,在基层一线,我采访过大国工匠徐立平、全国劳模田浩荣;在直播间,参与过多位全国劳模做客“劳模来了”活动;在劳模表彰现场,我记录他们的荣光时刻。今年6月,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中最为艰辛的一环——秦岭输水隧洞贯通,我跟随媒体采访团深入秦岭地下2000米进行采访,近距离见证了隧洞贯通的伟大时刻,零距离感受到一线建设者的伟大和艰辛。
作为一名新媒体记者,我要传播好党的政策,助力各项决策落实落地,让企业动起来、工人干起来,增强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我会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常态化,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工作学、联系职责学,学出信仰、学出忠诚、学出担当,用新媒体这个平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对标“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求,切实履行工会维权服务的基本职责。把新闻视角对准一线劳动者、贴近职工文化生活,用镜头反映职工的精神面貌,把陕西工会的宣传报道做活、做深、做出彩,奋力谱写陕西工会事业新篇章。
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认真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深切感受到了党的伟大光荣、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强。作为一名“工字号”记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擦亮“工”字招牌,哪里有工会工作,我就把采访设备带到哪里;哪里有职工新闻,我就把镜头聚焦到哪里。背着、扛着采访设备追着“新闻”跑的我,只为做一名忠实的时代记录者。
□本报记者 王勇
报道好主旋律
满足采访对象的简单诉求
摄影记者刘强
在摄影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距离不够近。”
多年来,无论是工厂、工地还是抗疫一线,只要有坚守在岗位的劳动者,就有我们工人报记者的身影。深入基层,报道一线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直是我报道的主旋律。
去年六月,省总工会推出了“劳动证书”“劳模证”“劳模之家”光荣牌制度,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劳动模范的荣誉感、使命感、成就感。当工会干部和记者走进全国先进工作者、81岁的著名歌唱艺术家贠恩凤家,开门的那一刻被老人家的热情打动:“呀!工会的、陕工报的,这是娘家人来了哦!赶快进、赶快进。”当我们说明来意,她更是激动万分,当劳模牌挂起的那一刻,贠恩凤动情地唱起了“山丹丹开花迎朝阳,信天游唱给亲爱的党……”她对党的忠诚以及对工会组织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
“拍个啥子!拍了也不给我们。”这是我在奥体施工现场拍摄工人们做混凝土浇筑时,一位工人师傅无意间说的话。这句话对我触动颇深——我们是不是在采访拍摄中忽视了采访对象的感受和需求?能见报的照片是有限的,但还剩下很多不错的照片,而他们恰恰想要一张工作中自己的精彩瞬间。于是我和他聊了起来:“你好师傅,你贵姓呀!老家哪里的?”“我姓蔡,蔡二杰,巴中人。照片能给我们吗?”“可以的,你有微信吗?”“有!”他放下手中的工具走到我身旁,边掏手机边高兴地问:“你是哪个报社的,我们能上报纸吗?”我说:“你们为陕西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辛苦了。我是陕西工人报的,上不上报纸我不能保证,但是照片我会传给你留个纪念。”“要得、要得。”蔡师傅憨厚黝黑脸上的笑容就没有停止过。通过这件事,让我知道,在基层采访中,满足采访对象的简单诉求也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也是往职工中走,往心里做,往实处落的具体体现。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伟大号召,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恰逢祖国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是非常幸运的。保有满腔热情、记录伟大时代,我将永远在路上!
□本报记者 刘强
持续深入一线
将镜头聚焦基层、聚焦职工
新媒体记者王静(左)
“领导,我没学过这个,我不会!”“不会就学。”这一句不会就学,让我在新媒体记者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年。
2018年毕业后,我就来到报社新媒体部上班,满心喜悦,充满力量,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新媒体记者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新媒体记者既要具备传统媒体采编的各种技能,还需要熟练使用音视频软件和图文软件来处理信息资源。对于一名“理工女”来说,文字功底薄弱,表达能力差,新媒体各项工作都是“零基础”,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但是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成长,我慢慢地喜欢并热爱上了这份工作。
4年新媒体记者的职业生涯,给我留下了不少难忘的瞬间。去年护士节那天,在儿童医院采访的记忆尤为深刻。走进儿童重症监护室,没有孩子的哭闹声,只有医疗仪器的滴滴声。我们的采访对象崔佳是儿童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说起令她感动的患者,崔佳几度哽咽:那是一名从陕北空运过来的孩子,患的是暴发性心肌炎,到医院之后直接就上了ECOMO治疗,情况非常危急。重症监护室的30多名护士为这个孩子守了四天四夜,最终孩子转危为安。一个月之后,孩子来到医院复查,站在崔佳面前,说了一句“阿姨,我好了,谢谢您,谢谢护士阿姨们。”说完她伸出手臂,给了崔佳一个深情地拥抱。看到孩子安然无恙,回想起治疗时孩子的坚强以及医护人员不眠不休的守护,崔佳也紧紧地拥抱住孩子,高兴地泪流满面。当我们把这个视频发布之后,感动了许多人,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护士的艰辛与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深入职工、深入一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继续将镜头聚焦基层、聚焦一线,展示一线职工的精神风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王静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