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位于我省东南部、大巴山东段,是安康市土地条件最差、农业基础最薄弱的县之一,更是国定贫困县。“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如何从地里掘出“真金白银”?白河县的做法是结合中省市扶贫政策和精神,立足县情实际,创新提出了“白河模式”,即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社区;创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不但实现了贫困户如期脱贫的工作目标,更是推动了贫困村的产业发展、设施配套和环境改善。
人均一亩茶
6月5日,记者走进该县卡子镇陈庄村3组贫困户汪亚琴移民搬迁后的新家。80余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干净整洁,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茶籽和肥料都是县上免费提供,茶厂技术员手把手教技术,我只负责用心种好茶。”汪亚琴说,“爱人常年外出打工,我在家带小孩并种植了7亩多茶树。闲暇之余,还经常到村上的茶厂摘茶打零工,如期脱贫不是问题。”
“陈庄村现有贫困户122户319人,其中70多户都在种植茶叶。”驻村第一书记张长明介绍说。
“我镇辖8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万人。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展茶园1.8万亩,其中采摘面积9000余亩,率先实现了‘人均一亩茶’和‘一村一品一景’的目标。”卡子镇镇长李海军介绍说,全镇现有茶叶龙头企业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家,茶叶重点村5个。仅2015年春季,硒源、富秦、凤凰3个茶厂共生产绿茶20余吨,实现全镇人均增收1700余元。
如今,卡子镇已初步奠定了“品高山生态绿茶、游界岭自然风光、观明清张黄大院、寻名人志士故里”的旅游观光产业基础。
多产业鼓起钱袋子
27岁的陈绪虎,家住茅坪镇田湾村三组,全家7口人。2012年商洛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在一次次求职碰壁后,他选择回到了大山。
“我就是要靠双手在土地上做出大文章。”陈绪虎自信满满地说。
从2015年开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他自筹资金10万余元,与本村45户贫困家庭互助合作,联营种植无公害蔬菜60多亩,并成立茅坪首家蔬菜线上线下供应站。从而使多年来种植在高山、无人知晓的绿色环保蔬菜享誉城乡。
“我现在与茅坪小学、白河一中、白河二院等多家单位签订了正式蔬菜供应合同。自年初对外挂牌营业以来,已销售各类蔬菜和土特产4万多斤,价值8万余元,其中线上实现销售额1.5万多元。带动贫困户在第一季度增收1500多元,全年户均可增收5000余元。”陈绪虎说。
像陈绪虎这样的种植户只是茅坪镇政府帮扶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镇累计流转土地5千余亩,建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镇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多个,家庭农场10多家,产业大户100多户。新建优质良种茶园5千亩,油茶2千亩,改良低产茶园3千亩,建成核桃园6千亩,种植魔芋、黄姜、烤烟、中药材、设施蔬菜产值近1万多亩,实现8千万元。培育了80余家中药材、设施蔬菜1万多亩,实现产值近8千万元。培育了80余家家禽养殖大户,饲养生猪5万余头、白山羊1万余只、鸡子80余万家禽养殖大户,饲养生猪5万余头、白山羊1万余只、鸡子80余万只,肉牛1千余头,养殖大鲵3千余尾,金鳟、虹鳟、中华鲟等特色鱼2万余尾。
种种帮扶措施,让农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
打造现代农业园区
“村村环境好,组组通公路、家家水泥房,户户能增收,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是我们做扶贫工作的目标。”白河县委常委、副县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总指挥黄治俊如是说。
近年来,白河县充分运用上级各类扶持发展传统农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引进龙头企业,深入推广反租倒包、土地托管、实物分红等土地流转模式,盘活闲置土地,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截至目前,白河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5家,规模化发展茶叶、核桃、魔芋等主导产业14.8万亩。卡子云海香菇、茅坪康嘉林下黑鸡养殖、双丰时代臻品、西营成兴香菇种植等5个家庭农场已成功申报并已命名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家,带动6000余户2万余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和发展产业。同时,按照“聚集资金、成片推进、综合示范”的思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努力实现土地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优势向园区集中,全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风生水起。
“我们园区现已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观光旅游、生态建设为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发展模式被省政府确立为‘天宝模式’,并在全省予以推广哩!”天宝园区的经理王友兵自豪地说。
据统计,白河县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4个、市级园区16个、县级园区36个、镇级园区18个,建成园区面积达7.54万亩;建立农业合作社96个,家庭农场76个,产业大户200余个,带动2224户贫困户就业创业,1798户实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500余元。本报记者杨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