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让“硬科技”改变生活
2017-06-01 09:09:15来源:
分享到:

——走近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团队

       这是一个年轻的孵化团队,成立仅有4年。
  这又是一个高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团队,孵化出的高新科技企业已超过160家。
  他们浪漫而青春,却也深沉而“专情”。
  用团队创始合伙人之一米磊的话说,让“硬科技”改变生活,是他们始终如一的目标。
  这就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团队“中科创星”,一家专注于“硬科技”的创业投资孵化平台。
  近年来,这里打造出“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为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作出有益探索。
  “科研价值观”转变催生出的产业化团队
  作为“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之一,38岁的米磊很忙。在位于西安南郊的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称西安光机所)的办公室里,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大洋彼岸、带着创意“点子”的创业团队前来洽谈合作。
  若非投入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身为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的米磊或许会和多数同事一样,每天花大半时间泡在实验室里。
  作为我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领域的“国家队”,创建于1962年的西安光机所,近年来也因创业孵化而屡屡被同行“聚光”,关键就在于其“科研价值观”的转变。
  “作为国家的科研机构,除了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家战略,还应切实面向民生需求,把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西安光机所所长赵卫说。
  2013年,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创办的创业投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正式成立,逐渐打造出融“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
  米磊成了最先“吃螃蟹”的人之一。
  “‘中科创星’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者提供‘一站式’贴身增值服务,包括物理空间、科研平台、投融资、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法务服务、创业培训等。”米磊说。
  曾在加拿大留学的海归硕士侯祎波,2015年带着将3D打印应用于骨科治疗的技术来到西安光机所。这里提供给她的,有可供开展研发的科研人员、实验平台和研发设备,天使轮融资让企业有了启动资金,以及从公司注册、组织架构,到创业培训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解除了后顾之忧,她的“博恩生物”公司很快成立并研发出产品,在生物医用骨材料市场上崭露头角。
  米磊将这样的孵化方式称之为“热带雨林”模式,“过去研究所成果转化采取的是农田模式,专注于‘铲除杂草’。而热带雨林模式更强调雨水、土壤、空气、生物的多样性,给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其自由生长。”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专注于“硬科技”的孵化平台
  走进“中科创星”的众创空间,“硬科技”标识随处可见。专注于“硬科技”,也是西安光机所创业孵化最显著的特征。
  何为“硬科技”?从“中科创星”孵化的企业中,可略见端倪:
  “中科微精”公司研发的一款名为“飞秒激光微孔加工装备”的新型油门喷嘴,使汽油、柴油燃烧更加充分,有效减少发动机尾气的排放;“驭势科技”公司依靠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实现无人驾驶;“奇芯光电”公司自主研发出一款国际顶尖水平的高折射率低损耗芯片;“博恩生物”公司用3D打印技术研发的术前诊断模型,极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它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是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米磊说,他们选择孵化的项目,必须要有核心的原创技术,“花拳绣腿”的项目在这里没有市场。
  为何要专注于“硬科技”领域?“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西安光机所知识运营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曹慧涛给出了这般解释:“硬科技”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的门槛,难以被模仿和复制,是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所在,具有改变生活的力量。
  选择“硬科技”,既是基于光机所自身专业的科研基础,也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雄心勃勃的年轻力量
  尽管成立至今仅有4年,但“中科创星”已然“风华正茂”:截至目前,这里孵化出高新科技企业160余家,引进了包括14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在内的海外高端创业团队60个,新增就业5000人。
  除了专注、专业,“风华正茂”的秘诀之一,还在于西安光机所“建企业不办企业、帮忙不添乱”的孵化思路。
  “中科创星”投资总监王博说,他们孵化的企业,西安光机所都不控股。科研人员与投资方的股份比例完全按照市场价值分配,研究所不进行行政干预。“这使得创业者充分享有决策权,让创新的种子在宽松环境下自由成长,并迅速与市场对接。”
  近年来,“中科创星”先后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如今,拥有150余名工作人员的年轻团队雄心勃勃:他们计划在2017年孵化200家企业,到2020年孵化超过1000家企业。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上摸爬滚打多年之后,米磊对创业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科技工作者创业,最难的是科研思维和产业化思维的碰撞。实验室里的评价体系有时并不适用于产业化。”米磊说,树立用户思维,研发成果更贴近市场需求,产业化之路才能迈上快车道,思维的转变或许比是否能融到资更为重要。新华社记者陈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