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安康,碧水传情,处处芳菲。春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让人神清气爽。
4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巴山东路的安康中医医院,在环境温馨的儿一科见到了此行要采访的主人公——哈海霞。
“哈海霞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有23年,在这8000多个操不完心的日子里,她是用心守护着一个个弱小的生命。”安康中医医院工会副主席吕欢介绍说。用爱呵护“留守儿童”
“哈护士长有颗菩萨心。”这是护士刘辉对哈海霞的评价。
2013年9月的一天,一名3岁的男孩被胡蜂蛰伤,情况十分危急。经过医护人员两天一夜的竭力抢救和精心护理,孩子渐渐苏醒。当得知孩子是留守儿童,与奶奶相依为命时,哈海霞悄悄垫付了孩子的医药费,并在全科组织了献爱心活动。
在与这名留守儿童的接触中,哈海霞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安康是劳务输出大市,留守儿童较多,孩子的生理、心理极易出现问题。我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经过深思熟虑,哈海霞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讲健康知识、做心理辅导、捐款捐物等活动,弥补了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用情做好“哈妈妈”
“我家孩子两岁半,每次打针只认哈护士长。”年轻的母亲张敏笑着说。
工作中,哈海霞态度和蔼,经验丰富,孩子只要见到她都开心得不得了。她每天都要到病房看望患儿,给他们讲故事,逗他们开心。有些孩子父母忙,她便主动为患儿送一日三餐。每天下班前,她不忘到病房转一圈,再三叮嘱患儿父母应注意的事项。多年来,病区的孩子都亲切叫她“哈妈妈”。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安康震感强烈,病房一时乱作一团。哈海霞临危不乱,带领医护人员将全部患儿转移到安全地带。之后,她又不顾余震的危险,再次上楼逐一排查20多个病房,在确认所有人员安全撤离后才安心离去。
此后的三天三夜,她坚守岗位,悉心照顾每一位患儿,并不断安抚众人恐惧的心理。
有患儿父母问:“哈护士,你难道就不怕死吗?地震多可怕呀!你还上楼检查。”
哈海霞对此开玩笑地说:“经常和死神打交道,我想他会给我一个面子吧。”用心做好“知心大姐”
“为了让我们尽快掌握临床知识,哈护士长经常拿自己的身体当教学用具,让我们练习穿刺技术,并给我们耐心讲解和示范。”年轻护士陈娇深有感触地说。
带教、操作、抢救、健康教育、书写护理记录、查对医嘱……在医院的每一刻,哈海霞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在病区“日行千里”。
工作之余,她与年轻护士交心,以一名“知心大姐”的身份化解她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
多年来,哈海霞很少为家人做可口的饭菜,每次面对儿子渴望的眼神时,她内心总有一种愧疚感。但每每看到患儿康复出院时天真的笑脸、听到“哈妈妈,再见”的稚嫩话语,她的内心便释然了。本报记者杨涛
采访手记
就在记者采访哈海霞的前一日,她的婆婆离世。白天,她料理家务事;晚上,依然回到岗位值班。她说:“用心守护生命和希望,是我毕生的追求。”
繁忙的护理工作、亲人的离世,让她面容憔悴。可她依然对生活、工作充满了激情!这不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工匠精神”吗?这不就是“劳动美”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