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菲斯翻译的、亚马逊网站畅销的《孙子兵法》
亚马逊作为美国最知名的网上图书销售商,其畅销书排行榜可以算是美国图书文化流行的风向标。而就在这个榜单中,一部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却常年位居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无论是西方军界还是民间,对《孙子兵法》都倾注了相当的热情。而中国作为孙子兵法的发源地,又能够从西方热烈研究《孙子兵法》的现象中得到哪些启示?
溯源
从方块字到ABC《孙子兵法》流传西方之路
东西方文化差距之大,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从文化最基本的载体文字来说,中国的象形方块字和西方的字母完全就是两个体系。而具体到《孙子兵法》来说,又加上了长达2000年的时间跨度。这个跨度不要说西方人,就是现代中国人没有丰富的古汉语知识也看不懂。因此《孙子兵法》流传到西方,本身就是世界文化翻译史上的“奇景”。
译者:
法国传教士钱德明(乾隆的首席翻译官)
西方首次接触《孙子兵法》,是通过法国传教士钱德明。钱德明在1750年来到中国,得到了当时乾隆皇帝的赏识,成为乾隆会见西方使节的首席翻译官。1772年,由钱德明翻译的“ArtMilitairedesChinois”(即中国军事艺术或中国兵法)丛书在巴黎出版。这套丛书中的第二部,就是《孙子兵法》(另外两部是《吴子》和《司马法》)。一直有一个传闻说法国皇帝拿破仑也读到过法文版的孙子兵法,并对此大加赞赏。但这没有历史上的确凿证据。
译者:
英国炮兵上尉卡尔斯罗普
1905年,由英国炮兵上尉卡尔斯罗普翻译的首部英文版《孙子兵法》在日本东京出版。卡尔斯罗普中文水平不高,只有请两名日本助手进行翻译,由于他对汉语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深入汉学经典的文本语境深处,而只能把理解一部分建立在想象之上,另一部分建立在可能来自日本的二手翻译和研究材料上,于是整部著作的翻译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且大量的内容由于无法翻译而略去了。因此这个版本尽管是首部英文版,但评价并不高。
译者:
汉学家的儿子翟林奈(英国驻中国领事官)
英国人翻译《孙子兵法》的精品出自翟林奈1910年翻译的版本。这位在中国出生、担任英国驻中国领事官、汉学家翟理思的儿子本身就对汉学研究极深,其汉语水平远不是卡尔斯罗普这个二把刀可比。翟林奈选择的翻译蓝本就是中国国内非常权威的清代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译作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出现,而且是先出中文再出英文,体现了译者对经典原作的尊重,便于双语学者对比检验;用阿拉伯数字为每段《孙子兵法》中的长句加序号,便于西方读者的阅读,仅译本导论就长达43页。该译本不但力求准确,还尽可能达到行文流畅,更接近中文朗朗上口的特点。
探因
美国军校为何选择格里菲斯版《孙子兵法》
现在亚马逊网站上畅销的,不是翟林奈翻译的《孙子兵法》,而是出自一位美国退役军官萨缪尔·格里菲斯之手。格里菲斯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准将。二战前曾到中国学习过汉语,并到美国驻南京大使馆担任语言教官。二战结束后,格里菲斯曾经率领美军陆战队第三团驻扎在青岛。可以说格里菲斯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大陆史诗般的风云变化,并对中国军事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首本译作是毛泽东的《论游击战》
1956年,50岁的格里菲斯从陆战队退役,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并在1961年获得了中国军事历史的博士学位。格里菲斯翻译的第一本军事著作,并不是《孙子兵法》,而是毛泽东的《论游击战》。可见中国二战后的局势对格里菲斯的深刻影响。1963年,格里菲斯翻译的《孙子兵法》——SunTzu'sTheArtofWar出版。和翟林奈一样,格里菲斯同样选择了孙星衍的注释本。从翻译水平上来看,格里菲斯还赶不上翟林奈,也没有严格按照《十家注》翻译,译文中也出现随意删节和挪动。但相比翟林奈,格里菲斯版《孙子兵法》有着另外的优势。
美看重军人眼中的中国军事战略
首先,格里菲斯专业突出。与翟林奈这个汉学家不同,格里菲斯是彻头彻尾的军人,参加过二战的实战,对军事制度、装备、兵器的认识,比翟林奈强得多。《孙子兵法》是一部汉语著作,更是一部军事战略著作。格里菲斯翻译《孙子兵法》更突出了军事上的特色。
其次,格里菲斯的美军背景,为美军大范围了解中国军事思想打开一扇大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冷战高峰时期。中美不但是敌对阵营,而且在朝鲜半岛实实在在打了一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活动,不了解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是不可能的。格里菲斯的学术成果和翻译作品,在美国海军学院、西点军校、武装力量参谋学院、美国军事学院等军队学术机构拥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过格里菲斯的翻译,美军也想试图了解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军人的思维方式。
最后,格里菲斯的翻译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翟林奈版的《孙子兵法》历史将近百年,其翻译质量虽然有目共睹,但更像专业化的学术著作,而非大众读本。起码普通读者对于43页的译本导论就看不下去。
揭秘
西方军校向《孙子兵法》学什么
《孙子兵法》在西方社会乃至军界“很火”,然而一些媒体把《孙子兵法》在西方的地位抬得过高,也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1历史研究
和西点军校“学习雷锋”的传言一样,中国读者对美国军人研究《孙子兵法》很自豪,甚至有点中国“老祖宗”给美国人上课的意思。但实际上,以美国军人为代表的西方军人不可能将《孙子兵法》作为“最高”指导教材,而是以比较历史研究、军事思想对比为主要方向。美国以及西方军事理论教育的核心,仍然是克劳塞维茨、约米尼、李德·哈特等人的经典理论。在美国的西点军校,研究《孙子兵法》是历史系的工作,孙子被用作是对古中国战争情况的一种分析来源。
2旁敲侧击
而在美军国防大学、战争学院、空军学院等院校中的军事理论教学中,《孙子兵法》也是作为一种对西方经典军事理论的“旁敲侧击”验证的东方理论来研究。在一些院校中,《孙子兵法》甚至成为美军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敲门砖。这就像我们看美国大片来了解美国文化,能得到些皮毛,但没法得到精髓。3与西方军事理论的共性
这里并不是说《孙子兵法》不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而是说明,战争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特殊现象,总结提炼其中的规律是必由之路。只不过由于东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成果产生的时间不同,共性之中又含有特性差异。
诞生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可以说是先知先觉,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军事界在这段时间里摸黑走路。战争总是有共性的,不管孙子还是克劳塞维茨,都同意政治对战争的影响,和政治家必须决定战争要在政治上达到什么目的做出决定;都同意战争是危险的和对战争决策要慎之又慎;都同意一旦战争爆发,军事指挥官必须有较大的自主权而不受政治领袖的干预;都同意一旦卷入战争,必须用各种手段取得优势,战争必须是短平快地解决掉;都意识到在精神上、道德上压倒敌人可以更有效地取得最后胜利……
中国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但我们并不能因此片面看低西方军事思想的成就。而从现实来看,军事理论界西强东弱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反思
《孙子兵法》是史书也是思想激发器重谋略而轻技术的“祸首”?
《孙子兵法》在清晚期接触西方国家,并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从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的军事理论层出不穷,军事科技一日千里,把中国远远抛到了后面。
经过鸦片战争的实证,很难想象西方军界能对中国军事思想还有什么敬畏之心。卡尔斯罗普翻译《孙子兵法》,在序言中就明确指出,与日俄战争直接相关。没有人相信一个屡战屡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能够出现什么高深的军事理论。西方曾有专家一度认为《孙子兵法》,造成历史上中国军队重谋略而轻技术,所以在近现代落后于西方军事发展。
而当今西方对《孙子兵法》研究的“升温”,则来源于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行动对西方的震撼。西方人很想知道自己受挫的原因和中国胜利的思想历史根源。会汲取营养源于社会高度发展
而《孙子兵法》在西方受欢迎,更因为这是一部对高层决策者培养战略博弈思维的高水平指导著作。无论是军方高层还是企业高管,都能从这部近似哲学的高深著作中汲取营养。但这种营养的吸收,建立在现代西方军队和社会高度系统化和严密专业分工的基础之上。《孙子兵法》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一种神奇的思想激发器。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更趋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够发挥《孙子兵法》的核心价值。中国不但不应该对所谓的《孙子兵法》热沾沾自喜,而更应该潜心研究学习西方军事理论的最新成果。
古人战争法则需注入今人智慧
从军事交流角度来说,《孙子兵法》的翻译,建起了东西方军事文化交流的一扇窗口。然而指望一部古代兵书能够引导西方军事界对中国国家崛起、军队发展的正确认识,规避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极不现实的,更谈不上改变西方国家动辄军事干预他国国内事务的残酷现状。世界是复杂的,火箭发射遵循牛顿定律,但牛顿是想不出火箭来的,同样,《孙子兵法》里面充满了战争的法则,但解决当今世界的问题,需要更多今人的智慧。□郑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