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陕西的突出亮点和优势所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力量。2015年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2.3%,提供了全省57.7%的税收,解决了69.8%的就业,连续五年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省民营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在新形势下,深刻认识中小微企业发展短板,着力弥补和消除制约因素是推动我省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选择。
日前,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实地走访陕西18个区县、百余家中小微企业,对我省中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进行调研。报告显示,受能源产业不景气导致区域经济断崖式下跌的影响,陕西部分区域信用度跌入“冰点”,银行融资和民间借贷双双收紧。此外,基层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执行上不够灵活,政府组织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缺资金
银行“放不出”企业“贷不到”
受经济下行影响,市场需求持续疲软,陕西中小微企业发展速度放缓,银行融资和民间借贷双双收紧,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笔者在近期走访中发现,今年民营企业普遍反映资金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往年。
“银行融资门槛高,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贷款抵押品要求高,有些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利息比社会资金利息还高。”在一次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惑与对策研讨会上,一位来自杨凌的企业家表示,自己的公司多年从事农业产品研究,并多次获得国家专利,是陕西省工信厅授予的唯一一家农业中心。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具有社会公益、政府研发功能的企业,因享受不到国家优惠政策贷不到款,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地点,出现10年9次搬家的尴尬情况。
银行有大量的资金,但就是不愿贷给中小企业。而民间的大量私有资金,要么放家里,要么银行存起来,哪怕利息低,收益少,但安全放心,也很少投资给各企业。特别是在榆林地区,这一现象更为突出。银行有大量的现金存款无法有效地产生收益回报,反过来中小微企业在资金链不足甚至是断掉的情况下只能放弃加大生产,放弃大量的市场订单,维持生存。而由于企业订单不断减少,库存量增加,应收账款数额呈现上升趋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不少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缺政策
存在懒政现象政商关系待厘清48岁的刘冬林,是陕西汉水之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86年大学茶叶专业毕业后,他在家乡从事茶叶生产、科研近30年。目前,他的公司已成为陕西产品系列最全的茶叶企业,公司旗下年产1000吨精品制茶厂也已开工建设。这位与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茶人,亲身见证了陕西茶企经营环境的嬗变。
“陕南的茶产业需要政策扶持。尽管现在的营商环境有所改善,有很多好的政策,但政府对茶企的实际情况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企业接触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距离感。”刘冬林表示,比如政府的茶企推介会倾向于宣传区域公共品牌,但茶企倾向于产品品牌和品种的多元化。同时,政府希望走高端,但是对企业而言,茶产业领域大量的中低档原料也是企业不能忽视的板块。他的企业就通过技术研发,针对中低档原料进行挖掘,不仅丰富了产业链,而且保证一年三季都能收购茶农的茶叶,实现企业、茶农和消费者“三赢”的局面。
同时,民营企业普遍反映,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怕担责任,怕惹麻烦,怕出力不讨好,怕政策落地不理解,怕管太多脱不了身,与民企划清距离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更为艰难。
“以前有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企业的对话机制,但最近几年很少有领导干部到企业来走访调研。以往有问题可直接向政府部门写报告,现在有的部门一概拒收,企业有问题没有正常的反映渠道。”省工商联副主席李建军告诉笔者。(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