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西安市天台四路,陕建九建集团五公司承建的沣东五小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人流攒动。
30岁的赵龙,正在工友的协助下,手拿榔头,叮铃哐啷地敲打着。
这位来自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天池镇二郎村的农民工,自2006年初便跟随老乡外出打工至今,整整十年。看到记者,他略显拘谨,黝黑的脸上目光显得深沉,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起搭帮干活的两位工友,一位是赵龙的父亲赵守平,一位是他的妻子代中华,他们一家三口从年初就来到这个工地上干活。赵守平衣着简朴,露着憨厚的笑容,手背粗糙得像老松树皮,青筋暴露,手心上磨出了几个厚厚的老茧。
“我是个民工,没文化,没见过世面,你找我们聊什么呀!”赵守平一脸疑惑。见父亲有些沉默,在一边干活的儿子赵龙接过话:“农村是靠天吃饭,我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一直在工地,先后做过外架工、电钳工、木工等,干过的工地连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刚开始的时候,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点,好在工地上干活开支不大,多多少少还能有点结余还外债。”
话语间,赵龙慢慢站起身来,伸了伸腰,深深地叹了口气说:2007年初经人介绍我和媳妇结了婚,那会家里穷,连彩礼带结婚办酒席总共花了5万多,借外债3万多元。2008年遇上了汶川地震。老家的四间老土房全塌了。灾后重新修建房屋花费了30多万元,又四处借钱,加上结婚时借的外债总共有40多万元。新房主体刚建起来就没钱了,当年10月,我又出门打工挣钱。”
“这些年,农村老家实在是没有好的收入。我和媳妇两人一直在外漂泊打工挣钱还债。2012年,我父亲也出门和我们一起来西安打工。一家三口,各有分工,我媳妇的工资仅够我们三个人的生活费,我爸挣钱补贴家用,我挣钱还债。几年下来,欠的40多万元外债还得就剩2万元,年底回去一并给人就还完了。”说到这里,赵龙流露出了些许轻松与高兴。本报记者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