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发明达人”闫晓德
2016-09-26 11:27:46来源:
分享到:
  字体:【



  34年间,他创造发明工装工具47项。其中,“给道岔缺口添加外视窗装置”的创新项目将工效提高了30倍。
  “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做好记录!”9月23日下午,在汉中火车站,蹲在铁轨上忙碌的西铁局安康电务段汉中检修车间综合维修工区工长闫晓德不断向参与“残压测试仪”实验的同事提醒。从2点半到3点10分,通过在不同区段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他主导创新的“残压测试仪”可以很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让记者惊奇的是,这套用于铁路轨道残压测试、进一步保障行车安全的“残压测试仪”,从9月2日开始研制到9月22日完成,仅仅用了20天时间。经核算,这套仪器的单个生产成本只有300多元,而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为3000多元。如果按照安康电务段管辖范围内实际需要100多套计算,可为全段节约资金30多万元。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该仪器下个月就可以在全段推广使用。”在上道实验取得成功后,闫晓德充满自信地说。立志当一名“眼科大夫”
  “闫师傅从‘眼科大夫’做起,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真是太不容易了!”对于闫晓德的成长历程,同事无不感慨地说。
  1976年,闫晓德初中毕业,先后在农村种过地、当过农技员,学过木匠、开过拖拉机。1982年,20岁的他子承父业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被安排在原勉西电务段信号检修所当了一名熔接工,主要维修信号机、转辙机等设备。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他梦想成为一名信号工。因为信号工被同事称为铁路运输的“眼科大夫”,能干这一工种的人都是技术大拿。
  为了实现梦想,他每到周末,就跑到书店,买回《电工原理》《机械制图》等书籍拼命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师傅请教。当时,他只有18元工资,而每月买书就会花去一多半。凭着这股“傻”劲,他熟练掌握了信号机维修和安装工艺,练就了调整信号灯光的一手“绝活”,被工友称为“调光神手”。
  谈到创新发明时,闫晓德笑着说:“走上这条路,完全是一次偶然。”199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接到调度通知,阳安线一个五等小站——青羊驿站的上行高柱进站信号机外透镜被砸,急需更换。他和工友赶赴现场,用了60多分钟才修好被损坏的设备。干完活,疲惫的工友发牢骚说:“太累了,还差点摔下来,如果能够站在地上调试就好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到单位后,他就立即找来木板、角铁开始摸索。经过不懈努力,他研制的“便携式高柱信号机作业平台”在应用中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省时省力。  火热的创造之情
  这一次技术攻关的成功,让他就像是被打了鸡血,拧紧了发条,整天都在想着要革新点什么,发明点什么。当听到沿线转辙机配件经常被盗窃后,他便不顾三伏天蚊虫叮咬,蹲伏现场观察琢磨,仅用一周时间就制作出了“转辙机防尘、防盗压盖螺帽”;当听到现场信号工抱怨塞钉线更换困难,在数九寒冬时节,他坚持到作业现场观察试验,很快研制出了“道岔跳线塞钉线起拔器”……就这样,他坚持吃住在工区,坚守在现场,一项项革新、发明成果像雨后春笋般冒出。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发明达人”。
  提及自身多年的技能创新经历,闫晓德向记者讲述了一件难忘的往事。那是2008年,在生产现场,师傅向他反映,工人们在日常检修转辙机内直流电机碳刷时缺乏专用工具,只能用螺丝刀和榔头敲打碳刷盖,经常不是损伤碳刷盖就是砸伤手指。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苦苦思索一个多月,几经尝试,却毫无结果。
  后来他经过打听,得知当地“012”航空航天部硬质合金工具厂有一位制作工具的高手,于是他满怀着希望登门请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对方在他说明来意后却将他赶了出去。遇此冷遇他没有泄气,厚着脸皮继续登门求教。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那位老师傅终于被他的执着所感动,不仅帮助他详细分析图纸,还亲手为他绘制了棘轮部分草图。在这位专家的指点帮助下,此项被命名为“ZD-8型转辙机多功能组合式装卸工具”的技术项目研制成功,当年获得陕西省QC成果一等奖,并在西安铁路局全局推广使用。成就“创客家园”
  “就像一个人有了孩子,似乎感到生命就得到了延续。”作为高级技师、“铁道部劳动模范”、陕西省首届“能工巧匠”等多项荣誉的获得者,闫晓德欣慰地告诉记者,2013年1月,以他名字命名的“闫晓德劳模工作室”成立,让他的技术传承愿望有了更大的实践平台。“以前单打独斗,我每年只能完成一项技术攻关任务,而现在团队集体协作,每年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至少在3项以上,且所有的攻关课题范围、难度相比过去都大大增加。”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仅在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由他主导,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完成的技术攻关任务就达到8项,其中“给道岔缺口添加外视窗装置”的创新成果,将工效比原来提高了30倍。2014年,他研制的“道岔表示自动锁闭档环”获得国家专利。
  如今,他的工作室已经成为安康电务段名符其实的“人才摇篮”和“创客家园”。目前,有4名工作室成员走上了管理岗位,4人被评为“技师”,1人被评为“高级技师”。
  本报记者杨志勇
  见习记者刘诗萌
  ■采访手记
  闫晓德的技术创新让人明显体会到:只要坚守工作岗位,不断实践学习,就一定能够依靠勤奋弥补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只要肯吃苦钻研,就一定能够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