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守华
夕阳西下,小院凉风习习。畅晶晶把米饭盛在盆子里,沿着屋前的小径,拐进低矮的鸡舍,圈里的一群鸡见到陌生的“女主人”,咕咕地叫着,一点点小心地靠近食盆子,她脚步轻轻地退出鸡舍。畅晶晶顺手把另一个食盆喂给门口那条大黄狗,她怀抱刚过一周岁生日的儿子,母子隔着木栅栏看母鸡啄食,儿子看着母鸡们你争我抢的样子,笑个不停。
“小畅,我要去广州几天,麻烦你照看一下那群鸡和狗……”房东老尹临出门前嘱咐她。得知老尹要去看望在广州打工的老伴,畅晶晶笑着应允了。
畅晶晶从咸阳老家来到这里探亲,她的丈夫叫张小辉,在怀(化)至邵(阳)至衡(阳)铁路工地工作。他们夫妇借住在当地袁丰村的老尹家,这位六旬老人甚是高兴,给他们提供了新置的双人床,腾出带有卫生间的房子,还交代畅晶晶:“土鸡蛋就放在厨房的篮子里,你们自己拿,每天做给小宝宝吃!”
也许是某种机缘,孤身在家的老尹,家里来了咸阳的房客,曾在西安、咸阳待过的他,那里的风土人情及轶闻趣事便成为他们主客间聊天的主要话题。渐渐地,老尹和张小辉夫妇就像一家人一样,他有空就帮他们带孩子;畅晶晶主动打扫院落,在老尹下地干活时帮他看家护院。老尹看到张小辉早出晚归的工作状态,了解了他们夫妇分多聚少的两地生活。是啊,筑路工四海为家,像畅晶晶这样的筑路工亲属,也犹如候鸟一样,追随他们亲人的足迹走南闯北,四处漂泊。
因为修路架桥,筑路工每到一地,造福一方,与当地群众一相处就是两三年。几年前,我在张家界一个高速公路项目工作,我们项目部租用了当地村民的两栋楼房来做办公和职工住宿。住宅楼的房东姓许,是个30多岁的小伙子,被聘到我们项目部开车。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小许便是我们的向导。从办公桌椅的采购,到粮油及生活用品的购买,都是小许帮着我们牵线搭桥、货比三家。难能可贵的是,项目部有时遇到涉外纠纷、村民阻工等棘手问题,小许总是设身处地替我们着想,跑前跑后地周旋,为项目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时至今日,我一直都与小许保持着联系,犹如患难的朋友。
因为工作而奔波在祖国各地,职工中不少人被地方女青年倾慕,有的结缘成亲。80年代初,在参加广元棉纺厂扩建工程时,我们项目部和施工队都租住在当地民房,机械队一名帅气的司机小李,被房东的姑娘暗恋上。他们同处一个屋檐下,从熟悉到渐渐产生好感,一年后相恋、相爱,结婚生子。如今,在我们单位家属院,有当年修建宝中铁路、兰新铁路时从房东家娶回的媳妇,也有近几年从广州潮惠高速公路一带和沪昆高铁贵州段被铁二代们引进门的新娘子。
远离家乡,我曾经住过城乡的土坯房、小瓦房、四合院和各式楼房,无论身处何地,常常生出无尽的乡愁。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年冬天,家里住进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别提我有多高兴!那个年代,野营训练的部队住在谁家,不是每家每户都能遇上,而是由生产队长根据户主在村子里的声誉而定。谁家能够当上部队战士的房东,自然是一种荣耀。而让我最羡慕的,就是战士身上那套威武的军帽和军装。在战士们居住的日子里,他们每天打扫院子、挑水,与我一起玩,帮助我完成作业。我的父亲怕战士夜里受冻,天刚刚黑便烧好火炕,把开水送到战士的房间,尽管班长多次婉言谢绝,我父亲依然照做,乐此不彼。战士们的到来,使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那种暖暖的感觉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魂牵梦绕,我也曾经是一名铁道兵。筑路生涯几十年,风风雨雨,我怀念曾经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惦记着那里的乡亲们。曾记得,随着每一条新建铁路或高速公路项目的开工,筑路工风尘仆仆而来,当地群众腾出自己的房子让我们居住,而那些因项目建设而拆迁的许多乡亲搬进简陋的临时窝棚里,冬不避寒夏不遮日,着实让人感动和不安。每每身临这样的场景,就让我想起那首歌谣: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