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针对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大约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就业问题,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邸妍近日表示,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的难点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邸妍说,化解过剩产能意味着在原有产业结构中工作岗位的减少,从而产生相对富余的人员。因此将产生就业和职工安置问题。
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李忠接受采访时介绍,将采取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依法依规,多渠道、多方式安置职工,保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平稳进行。具体的安置渠道,概括起来是4个:内部安置、转岗就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托底。
“还有一条基本原则,所有职工安置的方案都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的讨论,不是简单把职工推向社会,也不是让职工简单被动接受安置方案,而是让他们一起参与讨论,大家通过民主决策形成一个方案。”李忠强调。
人社部劳科院课题组调研中发现,各级政府在促进化解过剩产能中受影响职工就业和安置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责任缺位、责任越位和责任错位的问题。“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还比较缺乏。”邸妍提出,目前受影响职工实际处于待岗、有期限放假等“潜在失业”状态,不是我国法定意义上的失业,因此,按现行政策难以享受到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
针对化解过剩产能分流安置职工总规模,邸妍说,到目前为止,化解过剩产能涉及职工规模还没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数据,只有一些重点行业和典型地区的数据。据初步统计,钢铁、煤炭两个行业涉及的职工人数为180万。若再考虑其他行业,实际受影响职工的规模还会略有增加。
邸妍说,关于受影响职工规模的测算,由于不同行业的产业关联性不同、产业链不同、劳动生产率不同等因素,难以使用统一的测算方法。比如,钢铁产业处于钢铁材料产业链的中间位置,与上游产业联系紧密并影响采矿、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其产品又是许多下游产业的基础原材料,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因此,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对企业所在地周边上下游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大。同理,对钢铁产业主业在岗职工人数影响较小,但对关联产业的就业岗位影响较大。
据钢铁行业协会测算,按照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要求,压缩钢铁产能总量8000万吨以上,实际直接受影响的主业在岗职工约20万人,职工总数27万人。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1.5亿吨,粗略估算,直接受影响的主业在岗职工将达到45万人~57万人,职工总数约为60万人~77万人。
邸妍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产业结构将成为常态。因此,需要政府、企业、职工等相关方面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兜底作用,妥善解决受影响职工的就业和安置问题,以实现“去产能”与“保就业”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