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正在经历的“双创”热潮,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进入“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行业都迎来了变革的机遇,过去的旧模式和旧秩序必然会不断遭受冲击。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消遣,创新力量主导的“破”与“立”,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也让千千万万的民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
无论是企业家拓展商业版图,还是政府部门改变工作方式,都离不开创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了超千次。可以肯定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创新将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中国经济爬坡过坎,需要创新当主引擎;改革滚石上山,更需要创新提供动力。
不过,创新既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在给那些大获成功的创新创业项目点赞的同时,对于一些刚刚出现的新模式、新事物,也要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给创新者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就是给改革、发展多一些可能。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宽容创新是一种尤为可贵的理性姿态。
之所以这么说,当然不是认为职能部门应该放弃监管,也不是认为这些新事物、新模式拥有免于批评的特权,而是觉得我们可以对那些尚在“发育期”的创新性产品、服务,适当地给予一些宽容、一些信任。
应当承认,社会的规则与制度,在不少时候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有很多顺应了时代大势的新做法、新模式,常常都会跑到原有规则之前,这其中会有一个“时间差”。
基于商业理性,一个创业项目要想占领更大的市场,一家创新性企业要想赢得更多的客户,他们自己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安全”“守法”等字词的含义和重要性。而在一个充分竞争、开放的市场中,市场主体会在利益博弈之中找到最均衡的状态。职能部门最该做的,是认清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如果“政府之手”放错地方,很可能导致“一管就死”的结果,很多创新都可能被扼杀。
当然,前述分析并不是鼓励创新创业者去做“违法”的事,而是重申思想解放、锐意创新的价值。如果说宽容失败是我们对待改革的态度,宽容创新就应该是我们对待改革进程中新生事物的一种理性态度。任何时代的创新,都是未来导向的,都要目光向前。对于新事物,监管者划定底线,决策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更有利于催生创新成果,让创新成为引领改革和发展的第一动力。□易艳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