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点50分,他都会准时走进车间岗位,于8点正式上班之前,用提前到岗的10分钟时间来准备班前会内容,或安排当天工作,或者检查岗位环境等情况。5分钟班前会之后就开始一天的生产。如果没有加班,每天下班他都会按时回家,陪老婆做饭,带孩子。
从2008年11月进入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机匣中心,在数控车床工岗位上一干就是7年。在外人看,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何海飞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从家到车间“两点一线”的平凡工作生活。其实,在这平凡而近似重复的工作中,几乎一两天都有不同内容的新任务,而每一项新任务都意味着一次挑战。
何海飞说:“接受每一个产品的加工任务后,首先要根据零部件的规格大小、形状、难易程度等要求,选择刀具、切削、程序,调整加工方案。数量要求稍多的产品,他们也是最多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加工任务。而数量少的产品,比如科研类产品零部件几乎都是单件,因此每天要调整一次甚至是两次加工方案,所以工作随时都面对创造性、挑战性。”
“每天面对这种情况,要想干好工作,第一必须要有耐心和平静的心态,第二是必须精心做好每一个细节。”何海飞告诉记者,加工前,要把产品的图纸分析到位;加工中,要走好每一刀,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动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每一刀走完之后,知道所加工的零部件的尺寸、形状会发生哪些变化。总之,一切行为都必须在自己控制的范围之内。
多年来,何海飞不仅完成了各种零件的加工生产以及科研产品的试制加工任务,而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改善了加工中的一些工艺难题,曾多次提出夹具改进、程序优化、加工方法改进等多个零件的加工建议方案,促进零件的生产质量及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如在加工某机型V型槽时,由于V型槽余量较大、零件装夹定位精度不高,而零件壁厚的特性尺寸要求严格,在加工过程中普通道具磨损快,导致尺寸难以控制。他通过优化加工路径,改善刀具、优化切削用量、安排合理的走刀路径,该零件加工后尺寸稳定,合格率达到100%,刀具寿命和加工效率分别提高1倍以上。在加工某机内套零件时,由于零件装夹刚性差,加工中让刀严重,多数特性尺寸无法测量,送检后合格率较低。针对问题,他进行深刻分析,通过摸索让刀量及精确刀补的结合方法,有效控制了零件的尺寸精度及变形量,送检合格率大幅提高。
何海飞告诉记者,7年来,他平均每天亲手加工3到4个零部件,每年加工零部件达千余件,完成工时1万多个,从没有出现过质量事故或者问题。
“师傅何海飞在车间完成工时不一定是最多的,但完成科研零部件加工的数量一定是最多的。而他的技能水平也是让我们所有同事称赞的。”他的徒弟梁薛二博说,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何海飞近年来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其中包括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青年岗位能手、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中航工业职业技能竞赛优胜奖、西航公司“十一五”科技工作者技术能手、西航公司优秀培训师等。
1982年出生的何海飞,正值青春大好时光,而他没有在平凡的工作中虚度人生美好年华,而是在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刻苦专研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收获。(本报记者杨志勇) 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