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国家专利局授权‘吸污车真空泵自动补油装置’等70项实用新型专利,‘防火墙专用滚筒刷’等33项专利申报已递交国家专利局等待审核。内部全员岗位创新共申报创新项目2387项,通过鉴定项目1346项,参与创新的人员达到了全员的80%以上……”这就是神南红柳林矿业公司推动创新工作取得的一些成效。机制保障,全员充满精气神
有效的机制保障和科学的方法就像养料,为全员创新的开展输送营养,强筋壮骨,促进了创新之花的茁壮成长。
红柳林矿业公司从顶层设计上进行系统思维,每年下发开展全员创新的文件及科研项目计划,设立创新专项资金,组建了创新团队,建立了创新奖励机制和管理办法。实施月度、季度、年度奖励管理模式,建立创新积分个人台账、单位台账,年终对累计创新项目积分前30名再进行奖励,为全公司创新工作开展提供了明确的组织、资金和人才保障。同时明确了创新内容,进一步细化了创新项目立项、申报、实施及鉴定管理流程。注重过程控制,尊重员工首创精神。每月月末公司科技部统一组织人员现场评审、逐项鉴定,验收前所有验收项目在内部网络发布,验收时所有项目现场拍照作为验收资料留存。所有创新项目统一编号造册,年底对所有鉴定通过的创新项目进行分类汇总、编印成册,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企业创新步伐。科技创新,源头活水汩汩来
科技创新,是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人所共同重视和努力的,红柳林人正是这样认识和对待科技创新的。
该公司按照“无人则安”的理念,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与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各科研项目课题组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同时成立了智能化管理小组,全面负责矿井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积极推进“三型四化”矿井建设。
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效益。如《首采面岩移观测研究》项目通过对首采面岩移观测探索岩移规律,为以后工作面留设煤柱、安全回采创造了条件。《锚杆优化设计》项目既减少了锚杆使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年节约数十万元。该公司的两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省煤炭工业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2015年,全年完成科研项目11项。《人机工程在千万吨级煤矿研究应用》、《机环双检制在千万吨级煤矿研究应用》2个科研项目被陕西煤炭学会分别组织鉴定为国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浅埋煤层采空区外部漏风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红柳林煤矿北一盘区4-2煤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大采高薄基岩综采工作面切眼支护技术优化研究》、《多煤层配采优化技术研究》4个科研项目被陕西煤炭学会分别组织鉴定为国际先进、国内先进、国际先进和国内先进水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技创新犹如源头活水汩汩来,不断为红柳林发展注入活力。岗位创新,筑起展才大舞台
红柳林矿业公司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工作和创新的积极性,给员工们筑起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该公司将每月的创新指标量化到各个单位,以全员岗位练兵为平台,激发员工创新潜能。全员创新的实施,使员工发生了转变,即: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要我创变为我要创。现在,学习、思考、创新、研究已经延伸到了员工的茶余饭后。自2012年以来,全员创新在矿区蔚然成风。集成创新成了新亮点,一台支架有15处改造,一台胶轮车有16项创新,一台煤机有22项改进,一条皮带系统有36项优化,工具的集成创新达187项,创新使红柳林的安全生产焕发了生机,使矿区日新月异,为企业逆势前行、挖潜增盈创造了条件。
有人曾说:“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的确,红柳林公司没有坐拥优越的赋存条件止步不前,没有依靠先进的技术装备不思进取,而是积极探索,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并将创新的理念深入到了员工的内心,让创新成为了一种风气和时尚,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精神是红柳林矿业公司的灵魂,红柳林公司的创新仍在路上。
(赵世宏田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