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5年末回望一年来的文化热点,既有“得偿所愿”的愉悦感,也有“若有所失”的惆怅感。在这年,电影产业继续规模化发展,电视剧类型更加多元,视频内容在文娱消费领域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文化产业基本完成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奠基。但在狭义的文化领域内,纸媒进一步萎缩,阅读行为日益碎片化,纯粹的精神产品被冷落,严肃庄重的文化行为被互联网思维消解。
整体看来,2015年的文化现象中,机会与活力还是起到了引领作用,文化与人的关系愈加亲密,更多人体会到了文化的魅力及其实用一面。这些发现,让我们对未来的文化生活充满美好的盼望与期待。
影视
国产片初赢国人心12月3日,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00亿。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累计票房达到了54.9亿,成为华语影史首个突破单月50亿的月份,其中《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三部现象级国产大片,贡献了61.4%的票房,成为民众热议话题,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某电影打破票房纪录”的消息刷屏。整年中,还有《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等多部值得一提的电影抢镜。
这一年,官方三度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电影是诸多娱乐产品中,产业化速度最快的一个。IP之争,传统编剧集体抵抗资本碾压
“IP”在2015年几乎成为传媒界的“显学”。11月17日,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某论坛上“给编剧指出一生路”的言论,激起千层浪,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诸多编剧对其发出了强烈的批评声音。
IP的源头,其实也是原创作品。所以“IP之争”,解释成新编剧群体(资本支持的写手队伍)与传统编剧之争也许更合适些。由于被资本控制的编剧队伍尚未成熟且缺乏发言权,所以,这场舆论风暴更像是传统编剧面对资本碾压的一次集体反抗。
文学
《三体》斩获雨果奖,但大刘并不是中国科幻的全部
8月23日,科幻作家刘慈欣以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又一起影响巨大的中国作家获奖事件。刘慈欣以一己之力带动了全民对科幻小说题材的关注。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但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难获掌声
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首度选择在网上展示入选作品,公布评奖过程。到第九届的时候,无论是评奖规则、获奖作品,都体现了最大可能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但茅奖受到的依然是批评。
文学由原来具有引领性的精神产品,变成了今天具有强烈消费性质的娱乐产品。在碎片化的今天,人们的阅读趣味集中于百十字到几千字之间,长篇作品正在失去它们的读者。□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