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造假早已不是新闻,每年都有曝光,每年都在声讨,而面对今日大学毕业生的“被就业”,记者却发现,高校的“创新”能力远被低估,“被就业”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就业率造假范畴。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被就业”这一现象的发展和泛滥,究竟尴尬了谁。
正在陕西省人才中心办理就业协议的小吴告诉记者,自己手里的就业协议是由省人才中心帮忙找的单位,“前几天学校要求我们在6月25日前就要将自己的档案找到挂靠单位,我又是外地学生,还要找落户的地方,昨天听同学说人才中心能帮忙找单位落户、落档案,今天过来试试”。拿着已经弄好的就业协议,小吴说自己感觉“被就业”了。
应届生“被就业”形式多样化
西安某高校的毕业生李华告诉记者,早在去年10月份,学校就开了一次毕业生家长大会,要求家长帮学生就业,可是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根本没有办法帮他找工作,6月20日他接到了辅导员电话,要求28日前一定要交就业协议,否则就不能拿到毕业证。
像李华这样的被学校通知拿就业协议换毕业证的还有另一所大学的小高,不同的是最后还是学校帮他找了单位,签了就业协议,“我甚至不知道这个企业是做什么的就签就业协议了!”小高对于这种情况感到很难理解。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西安部分高校为了增加就业率不惜扩大就业认定范围,把开网店、摆地摊等均纳入已就业进行统计,以及要求家长帮学生就业以提高就业率,甚至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出具就业协议书换毕业证书,如果家长、学生不配合或者配合力度有限,学校则直接省去了动员家长、学生的麻烦,主动“帮”学生在协议书上签名。也就是说,只要学校愿意,这所学校的签约就业率就可达100%。
从“要求学生就业”到“学生被就业”,高校的就业率水分日益增大,虽然教育部门早就有“严厉打击高校就业率造假”的通知与规定,但近年来鲜见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核查,并严肃处理责任人的案例,久而久之,高校也就更加无所畏惧,甚至公开交流造假经验,“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被就业”到底尴尬了谁
2003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对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及专业,控制或减少招生指标。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更是规定高校的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硬性挂钩,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这意味着,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不仅影响学校的招生计划,还将会影响到高校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特别对于一些民办和职业高校来说,毕业生就业率无异于学校的生命线。“我们就业率不高的话就会影响我们学校的招生,如果招不到学生我们的工资都成问题。”某民办职业高校一位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说。
如果就业率统计能真实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大学、教育部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率,并无不妥,但是如果学校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思都集中到就业率的统计上,最后就业率提高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却依旧没有得到解决。“被就业”不仅掩盖了严重的就业困难、教育质量低、社会对大学生评价差等问题,同时也导致学校失去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度调节作用,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记者就此电话采访了小高所在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关于学生“被就业”问题,指导中心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不会为毕业生保留户籍和个人档案,为了让学生有地方落户口、落档案,他们才采取“帮”学生就业。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教育厅早在2006年发布的 《关于做好2006年陕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和监测工作,建立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保证毕业生就业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但四年时间过去了,高校为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将未联系到具体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放在人才交流机构的虚假挂靠的现象愈演愈烈,并且也没有哪家高校被“通报批评并在毕业生就业评估和评优表彰中一票否决。”
面对无奈的大学生和心焦的家长,希望相关部门出台切实可行的举措制止这些功利行为,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见习记者鄢山宇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