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马亚曼 六月的风,卷着夏天炽热的浪簇拥着莘莘学子奔赴高考逐梦的战场孩子们啊,只要曾全力闯荡不论结局是喜是伤青春自会绽放璀璨的光 高考,不只是分数的较量它是青春画卷里那笔锋刚劲、奋力前行的模样恰似一座虹影
朱荣军“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吃了几十年的恒河水,还不知道恒河源在哪里,水从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问“度娘”得知:恒河,原名衡河,发源于安康市汉滨区叶坪镇桥亭乡
张朝林 一台土灶囊括了五行,铁锅是“金”,柴火是“木”,熬煮的食物都来自“水”,送入灶洞里的木就生“火”了,至于整个灶台,都是由“土”筑成的,难
陈墨 窗是嵌在墙上的方孔,却框住了四季的流动。我常坐在临窗的木椅上,看光与影,在玻璃上织网,听风把日子剪成碎片,从窗外递进来。 春天的窗是块会呼吸的画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肖东红 站在西安美院校门前,望着女儿背着画板的背影在梧桐大道上渐行渐远,我的眼眶骤然温热。18岁的她即将在这里开启独立生活,骄傲与失落在我心口无声碰撞。 从秦岭山野到城市学堂,这株“野雏菊&
王治刚 父亲离开我们已十五年了,每每忆起他的模样,最先浮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他那又浓又密的胡茬。大概从父亲四十岁起,我就很少见他刮过胡子。如果实在太长了,他就自己拿剪刀稍剪短一些。有时剪得太匆忙,留
房儒义 时光如流,倏忽十年,怪不得有人说,人们永远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现在当我再次回忆起我的高考,记忆已经斑驳的只剩下痕迹,只留几处鲜明的刻痕,在时光深处隐隐作痛,又隐隐闪光。 10
赵松伟 他一生素衣节食,不喝酒,不抽烟,没出过远门,更没有一次像样的长途旅行。他最贵的衣服就是那件不超过三百元钱的羊皮棉袄;他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他工作的煤矿。他最大的心愿是退休回到农村,陪妻子逛庙
之荷 1925年日内瓦的星火,终在1950年化作神州大地的晨曦。当“四四儿童节”融进国际儿童节的长河,变的是时光刻度,不变的是对纯真宇宙的永恒守望。朱德“勤学强体”的嘱托至今仍在教育
韩美荣 窑洞窗台下的木匠箱又蒙上了一层灰,漆皮剥落的箱体上,那个歪歪扭扭的“韩”字已模糊不清,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父亲用凿子剜刻时的力道。我蹲在箱前轻轻拂去灰尘,木屑混着黄土簌簌落下,恍惚
周养俊 近日,读到王雄文所写的《建筑中的妙与趣》一书,深为书中优美的语言和美妙的故事所感动。他以散文的笔调,将冰冷的建筑写得富有炽热的情感,称建筑是一首抒情的歌、一幅立体的画,使建筑饱含着丰富的
杨志勇 亲情尤其是母女情,这是人世间一种普遍的、共通的、永恒的情感,说不完、道不尽,且也常说常新。阅读翟红芳、许雪迪母女俩合著的《两地书》一书,其母女情的表现形式就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rd
冯望岳 康铁岭及其“古城三部曲”《书院门1991》《马道2001》和《民乐园2011》,是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一个重大而奇葩的文学现象。 康铁岭是一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行吟诗人。他深明大义、博闻强记
惠东 朱文杰笔下的西仓,绝非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将千年文明压缩成可触摸的时空胶囊。从隋唐永丰仓的粮帛丰盈,到明清旗人校场的鸽哨蝉鸣,再到民国集市里此起彼伏的“逛档子”的叫卖声,作者以考
巴陇锋 阅读吕志军散文集《一条鱼的歌唱》,感受很独特。全书收录了作者“近两年生活的部分见证”,共48篇长短各异的文章,有原乡情愫、人物回忆、日常杂感,有旅行见闻、生活琐记,也有读后感、影
闫振华 在陕北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上,岁月如同一位深沉的歌者,吟唱着古老而又动人的生活旋律。而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恰似这旋律中最温暖的音符,它不仅是漂泊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更是深深烙印在陕北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这句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评语,道出了苏轼跨越千年的精神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焦虑与压力如影随形,而苏东坡的豁达与智慧,恰似一剂良药。他的一生历经宦海浮
5月周末的夜晚,我独自一人走在惠安十街坊社区里,抬头仰望天空,看见满天眨眼的星星,思念起和父亲的美好瞬间。 九十年代,父亲常常带我去看电影,记得电影院楼梯旁的水泥大花坛,我总是乖乖地站在那里,看着
黄土扬起细尘扑在裤脚时,门前的枣树正抖落着一身斜阳。皲裂的树皮如老人手背的纹路,年轮里刻着的不仅是岁月,更是信心在苦难中抽枝展叶的印记。 阳光给树上的枣镀上蜜糖色时,总有人在树下驻足。那些缀满枝
来铜川上班一年有余,一直听闻药王山的大名,却未曾有机会前往。恰逢今年端午节,阳光明媚,微风不燥,我便决定去探寻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山。 药王山原名五台山,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于此
在秦岭脚下,有一座博物馆, 它静静地矗立,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 那是宝鸡青铜博物馆,古老的文明在此苏醒。 青铜的光芒,照亮了历史的深处, 每一件展品,都是时间的见证者。 它们讲述着过去
在晨光初破的温柔里,我们踏上旅程, 手牵手,心连心,世界仿佛只剩下我们两人。 城市的喧嚣渐行渐远,留下的是彼此的呼吸和心跳, 在陌生的街头巷尾,我们共享一杯咖啡的温暖。 山川湖海,风
在炉火映红的黎明 钢铁的脉搏与时代共振 钢花绽放的轨迹里 镌刻我们奋斗的印记 淬炼 曾经,我只是地层深处暗淡的矿砂 而今,在数字化中控屏前 在上千度的高温下 每一次参数校正 都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是一只航行的船, 翻阅着一页页智慧的篇章, 那是心灵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沉淀,科学的奥秘, 在字里行间,我寻觅着生命的答
今年夏天,母亲从老家来西安住了月余时间。 一天晚上,我和母亲从超市回来,只有一站路的距离,本来想溜溜达达走回来。路边的共享单车很多,母亲说:“现在生活方便了,自行车可以随时随地骑。”我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