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两首《木兰诗》的异同
2019-01-24 13:53:58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花木兰代父从军》,晚清画家钱慧安绘

中古时代民歌中的女英雄木兰(应是姓木名兰,但后世被认为是姓花名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其源出于《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但这里有两首《木兰诗》,前一首为“古辞”,就是人们熟知的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始的那首北朝民歌;后一首是唐代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公元?-771)续作的,读者一向比较少,其实也很值得玩味,兹全引如下——

木兰抱杼叹,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疾,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也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韦诗的主要情节同《木兰诗》古辞大抵相同,而最后归结为忠孝双全,同原作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所表达的女性自豪感有较大差距。古代文人写起诗来,总是忘不了强调忠孝两全一类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民间文学作品虽然价值取向大抵与主流一致,但一般不以此来“曲终奏雅”,而更多生活的情趣。以干枯的直说取代原先生动的隐喻,也显得落入第二义。韦元甫只是一位业余水平的诗人。

从《木兰诗》古辞以及韦元甫的续作看去,它们都可以纳入边塞诗这种类型里去。古辞中木兰的故乡应在黄河以南,她从军出征的路线,是一路向北挺进。诗中有云——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敌人就在“燕山”一带,诗中称为“胡骑”,表明那是游牧民族的骑兵。

这些关键词告诉读者,只有了解当时立足于中原的后魏和稍后的东、西魏(以及北齐、北周)同长城以北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才能明白这首民歌的历史背景,认识它的伟大价值。

《木兰诗》古辞里提到黑山和燕山,这里的燕山实际应指燕然山,而非今河北省境内的燕山,只是为了诗歌的语言之美(与“黄河”搭配)才省称为“燕山”。历史上后魏与柔然的冲突发生过很多次,小规模的战争指不胜屈;而在黑山以北一带举行决定性的大会战是在神蒨二年(429),《魏书》卷一百三《蠕蠕传》载——神蒨元年八月,(柔然领导人)大檀遣子将骑万余人入塞,杀略边人而走,附国高车追击破之。自广宁还,追之不及。

《北史》卷九十八《蠕蠕传》所载略同。名为黑山的山非止一处,这里的黑山当在今日包头之西北,而燕然山则为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脉。汉代大将窦宪北击匈奴,曾经打到过这一带,班固奉命撰写的《封燕然山铭》(《文选》卷五十六,或谓应称为《燕然山铭》,详见辛德勇《发现燕然山铭》一书,中华书局2018年版),是历史上有数的名篇。

黄河——黑山——燕(然)山,木兰行军作战的路线如此,这里使用了两座山名作为北魏与柔然战斗的地名关键词,当时的受众听起来一定是很熟悉很亲切的。

北朝的诗人和民间歌手反映战争,从来不谈如何与南朝打仗,而只涉及同北方胡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与此相应的南朝诗人写边塞诗,也不谈在江淮一带发生的南北朝之间的战争,而越过整个中原,去描写想象中的边塞之战,打垮入侵的游牧民族敌人。

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南北朝虽然对立,但还是炎黄子孙一家人,早晚是要统一的,所以有些官员在南北之间有所逃亡流动,往往继续当官,思想上没有多少障碍,顶多有些乡关之思(典型人物如庾信);而同柔然等外族的斗争性质就大大不同了,这里的民族感情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木兰诗》的意义亦在于此。

韦元甫续作的《木兰诗》就此诗之古辞加以敷衍发挥,其中使用“雪山”“青海”一类唐代边塞诗常用的关键词,又强调忠君爱国的主旋律,同古辞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顾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