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新乡土散文创作的有益尝试 ——评杜文涛散文集《山有木兮》
2024-02-29 14:15:19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认识杜文涛好几年了,我一直把他看作文史专家,很少将他和散文作家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是由于我早年读过他的文章基本上是文史考证方面的;另一方面,我和他平时交流也都是一些地方史的研究心得。他在岚皋县,我在紫阳县,两县相邻,许多历史事件为两县所共有,我们之间就经常交换各自挖掘的地方史史料。他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史料,令人叹服。或许正是他在文史方面的成就过于突出,散文写作反而被我忽视了。

读过《山有木兮》之后,我才真正把文涛和散文作家画上等号。这是一本专门写树的著作,但不是科普写作,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写古树名木,但用更多的笔墨写了依附于古树名木或古树名木相关的人文风情,寄托了作者对树的认知与凝思。

专门写树的散文我读过,专门写树的散文集却第一次见。一个真正的作家是有情怀的,是融入了山川草木,是能够写出自己独特感悟和情怀的。文涛就是这样的作家,他关怀身外的一切物种。一滴水、一棵草、一只昆虫,都映入在他个人的情感观照里,性情所致中。

以《初识粗榧》一文为例,粗榧是一棵古树,作者自然要科学地介绍一番,接着他笔锋一转,以树为视角,写了树下河边对岸的观音庙,树枝上胖胖的锦鸡。接着又写了树后不远处住的养蜂人老谭,通过和老谭的对话,既写出谭姓迁移到此的历史,又写了老谭年轻时在这棵古树下的生活。这就是隐秘的深山里的人间烟火,也是乡村的变化。特别是那句:“(锦鸡)对于人类的探视,它和它栖身的粗榧树一样,不惊不咂、不怨不喜、有着恬适的安然。”既勾勒出田园牧歌般的诗意乡村,又描绘了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这些文章应归类为生态文学,有自然之维,更有天地人的多维结构。

《山有木兮》全书52篇散文,52种古树名木。这些古树名木的背后,维系的是故乡,是一位作者的一部心灵史。树木的灵性、故乡的历史、人情的冷暖,作者的成长记忆交织在一起。通过和古树名木的对话,杜文涛让记忆复活,让思绪在故乡的上空缭绕,让心灵在大巴山的土地上扎根,让树木成为一个地方的灵魂载体。

以古树名木的视角写它的前世今生,写周围的动植物和人文风情不难,而透过这些古树名木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则很不容易。既不能牵强附会,又要恰到好处,作者做到了。如本书第一篇《河边古柳断笺》一文,当我们跟随他的笔看岚河边上的柳树,看柳树周边的风景,野鸭子和遍地盛开的鲜花,也随着他的目光看到了躲藏在柳树后打电话的少妇、消费青春的中学生、欢快地唱民歌的农民,这是现实生活,也是生活的巨大变化。这些世情百态的提炼和再现,无不是以日常的生活变化来折射乡村社会的变化。作者不是刻意去诗意化书写乡村社会,也不是直书乡村变革、农民致富奔小康,而是对诗意化和简单化的乡村叙事套路的突破和超越。

和作者早先的一部散文集《家在巴山》不同,《山有木兮》是集束散文或系列散文的扇屏式架构。全书是同一体裁、同一内容,就是用散文书写故乡的古树名木,一篇一篇结构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展示和打量作者故乡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和生存伦理的多侧面、多棱角的复杂镜像结构。这种集束式的系列散文,以扇屏结构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表达体例或相对完整的文本形态,来反映某一特定类型的题材的创作。

文涛曾告诉我,他平时除了搞文史研究,就只读散文。他去过很多地方,用远方和故乡比较。难怪作者能够跳出故乡,达到了站在外边和远处回望故乡的精神高度和精神方位,以探究者的身份对故乡作深入细腻的书写。

如果说《家在巴山》一书是作者追求散文写作要有坚硬的物质外壳,表达个人的研究成果和对生活的个人感悟,那《山有木兮》一书则更追求抵达故乡的深处,表现日新月异的乡村社会和更为宏大的宇宙观。

一个作者的一篇文章胜于前一篇,一本书更好于前一本书,这本身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热爱写散文的人,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做一个有追求的散文作者。□张斌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