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旅》这本小说独特的写作手法不为时光的灰尘湮没,依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辉。这本出自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之手的作品,可以轻易擒获读者的心,让人们情不自禁跟随他的叙述,一路走进作品里的人物和他本人的心灵世界。
我们站在主人公路德维希和女主人公“她”的旁边,在法兰克福火车站,在波肯海默的别墅,在他们漫步的树林中。我们随着既是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是茨威格解释过的人物心理活动,一次次探寻着,像在寻找答案。而这答案就蕴含在叙述之中。海浪一样的心理描写,一波一波将他们推向时光的中心,也将我们牵引到心理空间的深处。
为时事阻隔,是茨威格心理描写的时空准备,也是小说创作的基础条件。这一点,在茨威格其他各类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象棋的故事》《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昨日的世界》大多如此。
真实的时空印记,就像一串神奇的密码,承担着托举心理描写妙笔的神圣使命。这一点,使茨威格的作品能够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风烟,获得永恒的生命。借助时空的参照,我们看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景观;这一安排,让人物的内心袒露在世人面前,真相如昨,细腻熨帖,就像敲碎冰层,看到下面的流水,让我们不受冰层的限制,可以洞悉人心,获得活生生的体验。我们借助茨威格文字的摆渡,一次次走进人物内心。
茨威格非常擅长捕捉隐秘幽深的情感富矿散发出的动人光焰。这个小说写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爱情,可是却让人能见证彼时的状况,不仅可触可感,甚至是纤毫毕现。不得不让人感叹,唯有隐秘,才是心理描写的道场。
心理描写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小说非常强大的技术优势。在茨威格笔下,路德维希这位傲气又自卑的化学博士,理性克制的一面和敏感激烈的一面,在无休止的交锋。由于极度自卑,他不厌其烦地在检视自己,将个人处境与所处的别墅作出比较,从内心嘲笑自己的着装、盥洗用品和随身携带的木箱子。他对这个将要居住的地方,充满了敌视和厌恶,一身负能量。在初遇那位具有高贵品质、充满人格魅力的太太时,路德维希的心中发生了情绪逆转。一旦见到这位太太,她洞悉人心一般的话语、体贴入微的安排,让他感觉“太太似乎轻轻地把手一摆,就把所有这一切从他身上抹去”。他那如同尖刺齐刷刷竖起的紧张的心理姿态,顿时缓和松弛下来。他回复到平静如水的心境和优雅敏感的情绪,以接纳这春风一般的礼遇。
这是茨威格作品的巨大魅惑,即用一个个无缝连接的念头,一次次只存在于人物灵魂深处的内心独白,构筑起一个时间的长廊,用于展开牵动人心的叙事。
在众多精彩的心理描写中,客观存在着一种诗化、美化的倾向。《昨日之旅》中心理描写的诗化倾向,在两个场景里得到了充分展现:一个是路德维希和太太的重逢,一个是两人最后的相约。
战事结束了,他们迎来了重逢的时刻,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可是那些一度仿佛被瞬间冻结的恋情,在坚冰融化之后,还能继续下去吗?他们就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重新走进那栋别墅,走进那些旧日的光影。
路德维希选择了用写信的方式,向夫人表露心迹。那些信件里的话,如同忧郁的诗行,饱含一种寻寻觅觅、苦苦求索的苦涩心理。他向她建议,陪他乘夜车到海德堡去。十年前,他们两人曾经有一次短暂的海德堡之旅,那时彼此还很陌生,可是已经心灵相近;今天这次旅行应是告别之旅,他还渴望得到的最后一次、最深情的告别之旅。这是心理描写从人物内心萃取出来的诗意,覆盖一层忧郁暗淡的月之光亮。
小说行进到这里,已经让故事的心理描写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高潮尚未到来前的一个高峰。这个高峰就是,他们两人都戴着碍手碍脚的时光镣铐,渴望让冻结的情感重新鲜活起来。这种心理预期与时空变迁带来的巨大不对称,扭曲了他们的心境。
在第二个场景他们最后的相约,故事走向高潮。他们最后的旅行,是一场寻梦之旅,是一场永远无法抵达的旅程。他们就像徜徉在无色界的幽灵和影子,沉浸在对昨日的深切缅怀里。沿途的景色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到了海德堡,就像到了流水逝去的河底,遗迹不堪凭吊。这种无法释怀的痛苦,在小说里凝结成一个死扣。佛家有语,人生七苦,其中一条,就是求不得。求而不得,痛入心扉。
叙述的文字戛然而止,然而故事还在读者心间延续着。小说四处弥漫的诗化气息,让人们感觉到一种残酷的美的享受。□王彪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