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历十五年》中,作者黄仁宇先生两次提到“如入火聚,得清凉门”。在我看来,这是走进《万历十五年》的一把钥匙。这两句偈语引自《华严悲智偈》,被张居正援引写进给恩师李元阳的书信,意思是“一旦把名誉的全毁置之度外,就如同在烈火之中找到了清凉的门径”。寥寥八个字透露出张居正在政治生涯即将落幕时的总结陈词。
从此一端即可窥见,在万历十五年这个貌似平平淡淡的年份,大明王朝的朝野内外深藏着浓重的消极对抗气氛。面对文官集团的围攻,即便是身居首辅高位、政治智慧和技巧一时无二的张居正,尚且深感危机四伏、孤立无援,那其他身处当时社会环境的人物又当如何呢?在层峦叠嶂般的历史文献中,黄仁宇慧眼如炬发现了张居正饱满深意的心声。尤其重要的是,这一心境不为张居正所独有,而为书中其他人物所共有。
《万历十五年》中的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六人均遭受烈火的架烤而无一幸免。万历年两万多名官员组成的文官集团站在一起势如聚集的烈火,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板结、凝滞的主流社会环境。文官们扮演着名为人民公仆、实为国家主人的双重角色。他们以道德评价为武器,以圣贤之言、祖宗之法为工具,以奏折和御前会议为载体,时不时采取劝谏、弹劾等行动,置人于死地。
黄仁宇精心布局,以偈语为线索,以人物为纲目,言之有据还原历史。他对历史人物所经受的苦难格外敏感留意,与他们远隔时光的河流会晤神交,辨析他们在动荡处境下的生动细节,指认角色外衣包裹下的不宁心神,进而洞察一个王朝隐秘的运行轨迹。
万历又何尝不是身处烈焰炙烤之中。《万历十五年》用最多的篇幅刻画了这位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的形象。朱翊钧亲政后精神焕发、励精图治,可经过与文官的几番较量,吃惊地发现在既定制度框架下处处受到掣肘。他提出操练兵法、外出旅行等要求,文官们以“为人君者,就应该安居垂裳”为说辞加以劝谏、抵制。万历经过几次碰壁,逐渐心灰意懒,对紫禁城生活的厌倦逐渐达到顶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他徒步走赴天坛祈雨的罕见一幕。
多年前,我曾在北京天桥地区居住,站在高楼上能望见前门,也能看到从故宫延伸至天坛的御街。1585年夏天,万历就是沿着这条大道,不辞酷暑,徒步十里,前往天坛。他本可乘坐御辇,以华盖遮阳,在盛大的仪仗队伍簇拥下往返祈年殿,然而没有。他要求撤去旗帜和乐队。他走在两千名文官、两千名武官组成的两个方阵的前面,神态虔诚,步伐稳重,让目睹者无不动容。
如果不是黄仁宇的细心勾勒,我们很难有机会看到万历的面部表情,更无法确知他彼时微妙的心理状态。万历怀着决绝的心情走完了全程,他在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宣泄长期所受到的压抑。万历采取了既不妥协也不顺从的态度,放弃了他肩负的皇帝职责。从这一年起的三十多年里,万历除了视察定陵的一次出行,再也没有走出过紫禁城。
张居正离世之后,首辅几经更易,这副重担戏剧性地落在申时行肩上。他温和谦让,在任四年,在万历和百官的夹层中寻求平衡,却总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他一方面感到无可奈何,一方面责怪自己无能为力,发出“兖职自惭无寸补,唯应投老赋田归”这样的慨叹。他终于无法招架政坛燃起的遍地野火,以未老先衰为借口,向万历递交了解职退休的申请,而且提出了十一次才获得批准。
在黄仁宇的表述中,海瑞是一个奇特、怪癖和执拗的存在。海瑞在嘉靖、隆庆两朝就已以廉洁、刚直赢得了崇高的声望。在万历朝,他的刚直被视为不能合作。张居正不肯任用他,将海瑞闲置15年。万历提议重用海瑞,数次遭到阁臣的暗中阻止。文官们很难真正接纳这位模范官僚,始终将他孤立在外。孤独的斗士、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从失望到绝望,无奈七次提出辞职,直到死在任上。他至死都没有摆脱烈火的焚烧,也从没有找到让内心平静的办法。
戚继光也是孤独的。他在抗倭战争中取得了不朽的功勋。可是这位流芳百世的英雄将领,却在支持他的张居正死后受到牵连。一名文官向万历打小报告称:“戚继光是伏在宫门外的一头猛兽,只听张居正的操纵,别人无法节制。”戚继光因此而被罢免官职。他连辩驳对自己污名的机会都没有,三年后在家中去世。他的亡故,让明朝失去了重整军备的良机。三十年后,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军强势崛起,成为明朝的掘墓人。
与前面几位相比,哲学家李贽的命运只能用惨烈来形容。李贽竟其一生追求身心自由和思想独立。知之者,谓之特立独行;不知者,谓之荒诞不经。作为家族中最有成就的成员,他极其抵触在族人看来应尽的家族责任,在云南姚安府知府任满后中断仕途,不惜落发为僧。他躲进麻城的芝佛院,按照独立学者的生活方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可是,他的学术主张和行事作风不见容于地方,更引起了中央的注意。一名文官参劾李贽邪说惑众、罪大恶极。万历责成锦衣卫逮捕李贽,并全数毁禁他的著作。在狱中,李贽用为他理发的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六个人就像六个声部,为不可避免走向末日的大明帝国唱响了挽歌。
历史还可以这样写。黄仁宇以新颖的角度、独特的手法和入微的探求,还原了久远年月里各色人物的求索与煎熬、热望与幻灭、激烈与平静,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并让人们从悲剧的余烬中获得一种长久的警醒和奋起的力量。□王彪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