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小康年里话丰收——《乡村面孔》读后感
2022-11-17 10:31:41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乡村面孔》梁生树 著

  十八年前,笔者曾与同事响应省委组织部号召,奔赴镇安县余师乡祝坪村救灾。在四个月的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了解了这个大山深处山村的贫困——大部分山民住在没有电却有一寸宽裂缝的土坯房里,竟然还有一对老夫妻住在凹进去的山崖下。女儿出嫁,尚未成家的儿子去城里打工,几吊烟熏火燎变得黑乎乎的腊肉已挂了六七年,等着给儿子结婚用。

  在结束救灾的座谈会上,笔者曾给乡镇领导建议这些山民要彻底改善生活,就得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山上搬迁到宜于人居和生活的川道里。十六年来,随着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实施,尤其是脱贫攻坚以来,笔者一直在想,镇安那一块土地名副其实地镇住了贫困,还百姓安康的生活了吗?一户山民家门口的春联“一脚踢走贫困鬼,双手推开幸福门”变成现实了吗?

  当我有幸阅读《乡村面孔》一书,随着作者梁生树的笔迹走进丰收村,不禁想起古诗里的诗句: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可以说深山里的丰收村真正进入历史进程中的丰收季节,正如作者后记所写:当我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最深刻的感受是,这里发生的故事远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精彩;农民的创新、创造能力远远比我们“文件”中要求的更强大;农业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越一粒米、一碗粥的狭隘概念。这也是我读该书后最深切的感受。

  农村发生的故事远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精彩。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丰收村之所以早日甩掉贫困帽子迈入小康社会,与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丰收村党支部是中共中央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原党支部书记吴相琴当了20多年村支书,让她最感动的场景是,参加完党的十九大回到村里时,村民就地薅来一捧野菊花。在人们心中,这是对一名村干部最为质朴的迎接。且不说吴相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就说她辞去丰收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后退而不休,专心当起青铜关镇敬老院院长使丰收村及周围十几个村子老有所养的故事吧。

  青铜关敬老院是丰收村小学改造而成的,2010年开院至今,吴相琴一直兼任院长之职。敬老院是附近4个镇的区域敬老院,住在这里的86人,全部是五保户,全失能15人、半失能37人、智力障碍71人,其中11人是收留来的流浪汉。我想祝坪村住在山崖下的老人也老有所住、老有所养了吧。喜欢关注“没用的人”的吴相琴,一心想做个有用的院长。冷水河、李铜关、茅坪,这本都是周边的地名,也是青铜关敬老院收留的流浪汉的名字。因为没法问出其真实的姓名,所以在给他们上户口时,在哪里发现的,就以地名取人名。李铜关刚来时,给他洗澡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李铜关穿了9条裤子,为了防寒,每条裤子的裤管和裤腰分别用绳子系住,上面沾满了屎尿。敬老院职工纪垂来帮他脱裤子脱了40分钟。洗完热水澡,换上干净的衣服,这位智力障碍的聋哑人报以纪垂来一个“吝啬”的微笑。在进入老年社会空巢老人数量剧增的当今,老有所养日益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吴相琴在丰收村创办青铜关敬老院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应和现实意义。

  2019年10月,45岁的张健“子承父业”,接住吴相琴传给他的接力棒,当起了丰收村的“一把手”。父亲张远成任这个职务是9年前的事,这中间经历了三任村支书。丰收村党支部是中共中央表彰的全国先进党组织,前任村支书吴相琴是全国党代表,这个平台搭得太高,张健上任后真正感觉到自己能力有限,完成任务没有问题,但要把村里带到更高的阶段太难。他给自己定的工作目标是,沉下心来付出几年的努力,让村里各方面工作的基础更加坚实一些。

  做了当家人,才知柴米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后,张健才真切感受到,一向会算账的自己真的犯起了傻。自家的车用来为村里办事,所有的过桥费、油钱都要从一月2200元的补贴中支出。这些全不说,因为没买村里一户贫困户家的魔芋种子,被对方还臭骂过一通。

  外面的骂声还在耳边萦绕,回到家里又听到妻子的抱怨声。两人大吵一通后,母亲为了给儿媳出气,动手扇了张健两个耳光。一夜难眠的他翻身下床,奋笔写下辞职信。不料天不亮,父亲魁梧的身躯立在他的床头,“你这会儿不想干也得干,这当口撂挑子,怎么向全体村民、上级党委‘交账’?”辞职未遂的张健别无选择地继续一肩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直到按照要求全村整体脱贫,直到丰收村迈入小康社会,继而带领全体村民继续振兴乡村。

  丰收村的脱贫攻坚与第一书记陆德平的努力不无关系,从陕西省人大下来的陆德平跟村干部、村民相处,把自己看得“很低”。他到外省出差,会花680元给村干部买一条围巾;他每个周末从西安返回村里时,总会带上几箱水果和大家分享。自己那辆吉普车,几乎成了村里的公务用车,上级来检查,他既陪同也当司机;村里谁要是生病了,一个电话就变成“救护车”;有的时候还顺带给贫困户拉个猪饲料。

  农民的创新、创造能力远远比我们“文件”中要求的更强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块落石砸在包工头方乾进的右太阳穴处,去县医院的路上,他的儿子跪在救护车上接了他吐出的两盆血倒掉。在取掉茶杯盖大小的头骨后,他只住院治疗了15天。第16天,方乾进自己开车上了工地。此时,他的头被一层又一层纱布包裹着,只有两只眼睛和嘴巴露在外面,像一具木乃伊。是什么让一个农民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男人身上的义气和责任。“为什么我吃了那么多亏,日子还没塌掉。一个是讲义气;另一个是承诺的事,哪怕不吃不睡倒贴钱也要兑现。”方乾进如是说。

  农业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越一粒米、一碗粥的狭隘概念。农业是根本,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解决了吃、穿、用等基础问题,才有工业发展的前提,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工业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和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的形势下,农业将再次成为社会一切压力的泄洪池,因为疫情影响的第二、三产业被辞退的农民工还得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因为脱贫之后还要振兴乡村的政策吸引住了过去外出打工者的心,因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需要外出打工者留在家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从本书中也能看到有些农民因残因病致贫依然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这就是《乡村面孔》一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也是《乡村面孔》一书出版的现实意义所在。

  令人欣喜的是本书是由陕西省委党刊《当代陕西》组织策划的。据悉,本书的作者是《当代陕西》的记者,是在丰收村蹲点采访数月后精心构思创作出《乡村面孔》这本书,是继《我们的村》之后以脱贫攻坚振兴乡村为题材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其中《我们的村》是写关中脱贫攻坚,《乡村面孔》则是写陕南脱贫攻坚。据杂志社领导讲,他们正组织记者对陕北脱贫攻坚进行采访并将创作出又一部脱贫攻坚题材的作品,届时将构成陕西脱贫攻坚三部曲,全方位展示三秦大地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王新民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