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8月8日以来,西安博物院、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西安事变纪念馆等多家文博单位推迟闭馆,实行夜间延时开放,进入“超长待机”模式,方便远道而来的游客、白天忙碌的市民参观,受到广泛好评。
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全省登记备案博物馆354座,平均11.2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年均举办展览800余场,接待观众4900万人次。以西安市为例,寒暑假、小长假等旅游高峰期间,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场馆人满为患、一票难求,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因约票未果,只能望馆兴叹。在西安博物院的带动下,陕西众多文博场馆开启“夜游”模式,顺应民声,合乎民意。
文博场馆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品质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文博场馆延时开放,既方便群众择时错峰入馆,便于更多游客参观,又可以缩短预约等待时间,增强游览体验感,还有助于餐饮、住宿、交通等“夜经济”的繁荣。希望文博场馆延时开放不是“一阵风”,“夜游”模式应常开。
当然,正如手机常开要有电,文博场馆“夜游”模式常开也应“有电”,要有计划地“充电”“蓄电”,才能不断电。一方面,文博场馆要充分考量接待能力,妥善安排延时开放的人力保障、后勤服务,做到“能延尽延”;另一方面,文博管理部门应根据各场馆“冷热”程度,科学指导,合理调度,错峰开放,弹性延时,避免“一窝蜂”“一刀切”,建议以省、市为单位形成“一盘棋”,做到“能延则延”。
博物馆属于“非营利”机构。因此,在“夜游”模式下,考虑到夜间开馆增加的管理、安保等运营成本,相关部门还需因地制宜制定博物馆夜游发展鼓励性政策,对因延迟闭馆产生的必要支出予以一定补助,缓解博物馆运营成本压力。同时,要推动建立实用、科学的博物馆夜游服务规范,杜绝“博物馆免费约票、不约白不约”的从众现象,促进文博场馆“夜游”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讯员 雪翔)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