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评论 “十二五”民生大单谁埋?
2010-11-19 01:33:18来源:
分享到:
  字体:【
“十二五”规划建议开明宗义,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最终都须达至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落脚点,因而,它堪称中国首部“民生规划”。
    作为保障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举措,建议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其重点,一是提高中低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二是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即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与以往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民生目标提出了全面要求,但这也意味着未来五年,政府需要拿出更多“真金白银”,去促进就业、扩大消费和改善民生。
    然而,允诺容易落实难,实现以上美好愿景要靠钱,现实问题是,钱从何来?
“扩大责任”与“降低收入”矛盾
    2010年,中国GDP增长高出10%在望,“十一五”GDP年均增长将达10.9%。同期,中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将超20%,年均增加9500亿元左右,接近1998年的全国财政收入。
    未来要落实“十二五”的民生大单,是否意味着政府收入规模将达到更高水平?
    2000年-2009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年均增长19.6%,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0.8%,预算安排的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25.4%。尽管如此,民生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依然较低,上述三类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约为10%、15%和6%。
    可见,虽然近几年财政民生支出呈“高增长”,但没有改变上述“低比重”的格局。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
建设资金压力
“应该减少政府的经济建设支出,将更多的钱用于民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十二五”期间,建设性项目应该交给市场去做,比如修公路,为什么不让企业去修呢?
    中国用在经济事务上的财政支出,2008年已达到21.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最高,远远高于发达工业国家5%-10%的水平。这两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的经济事务支出比重有增无减。
    白重恩认为,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相对于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来说并不算低。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占五分之一,而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支出仅占四分之一,用于民生项目的财政支出需有较大提高,而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例可以保持在目前水平或者降低,并且需要调整方向。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报告认为,按照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估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2012年将突破50%。要容纳不断新增的城市常住人口,并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在城市定居下来,基础设施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将保持在3%以上。
开辟新财源
    面对中央开出的民生大单,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方政府也叫苦不迭。“现在是中央请客,我们埋单。”西部某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称,这几年中央保民生政策不断加码,但很多需要地方拿钱来落实,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受限制,没法兑现这些政策,地方政府只好欠账,结果是中央出台的改善民生政策越多、力度越大,地方的民生欠账也越多,成为近几年来地方新增债务的重要来源。
    有些民生支出是一次性的,而多数民生支出一旦设立或提高,需要政府有足够财力保障长期供给,如提高教师工资、退休人员工资、社会保障水平等。
    对地方政府的难处或困境,中央政府主要是通过转移支付来缓解。“十二五”期间,提高地方政府自有财力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另一途径。
    首先,延迟近四年的资源税改革,于今年6月启动,首先在新疆对原油、天然气开始按5%的税率从价计征,下一步将扩展到煤炭等其他矿产资源,改革范围也将扩大到全国,资源税征税品种也将逐步增加。改革的结果是资源税税负水平将大幅提高。
    另一重大的增税改革,就是准备了六年之久的房地产税,“十二五”必将登台亮相,对居民非经营性房产开始征税,被赋予完善分税制的重任。它也可望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财力,借此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此外,“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开征环境保护税,也有望成为地方政府的新财源。“十一五”期间税制改革的特点是有增有减,但总体减税,中央税收减少较多。“十二五”期间的税制改革,依然会延续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特点,但改革的整体结果可能是增税,主要是地方政府收入增加,以满足地方政府越来越大的民生支出。
    由此可见,社会公众翘首渴盼的减税,极可能在“十二五”落空。
    如何让“十二五”开出的民生大单,不再成为政府的民生欠账,通过增加税收落实承诺是手段之一,但这不应是全部。根本出路还需推动改革,推进政府转变职能、压缩政府经济建设支出,削减行政费用、提高行政效率等,只有采取综合改革措施,改善民生才不会停留在规划文件上。 (南方)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