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西安人的“摇滚”
2024-05-31 08:53:48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秦腔版《西游记》剧照。

(资料图片)

秦腔《玉堂春》剧照。

尚洪涛  摄

 

2024年总台春晚的舞台上,西安“黑撒乐队”在创意年俗秀《别开生面》中,以独具特色的歌声衬托出民俗韵味十足的斑斓画面,激起海内外华人观众的情感共鸣。

黑撒——这个名字很潮,也很“传统”,据乐队主创介绍,它取自秦腔中的“黑头”角色,在陕西话中,“头”就是“撒”。

摇滚与秦腔,都是直抒胸臆的艺术,骨子里有相似的魅力。于是,传统“混搭”着新潮,也成了秦腔在西安城中拥有的新面貌:这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大喜大悲、个性鲜明的声腔,和着古韵新风的气质,同样跳动着西安城朝气蓬勃的年轻脉搏。

当宽音大嗓的秦腔,带着豪放与呐喊,随着千年风尘滚滚而来,它成为西安人的当代“摇滚”,也有了万千青春姿态。

年轻的人

让古老的艺术传承不衰

5月12日,华灯初上。在曲江池畔的西安广电大剧院,由全国最年轻的秦腔专业院团——西演·青年团排演的秦腔神话剧《宝莲灯》闪亮登场。台上的演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台下满满当当的观众,是在欢笑中拍红了巴掌的“10后”。

“这个角色既有文戏又有武戏,让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演出结束,年仅18岁饰演二郎神的孙亚东意犹未尽。

年轻的人、古老的艺,相互辉映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悉心呵护。

2017年,西安演艺集团面向西北五省(区)招收了120名“00后”学员,联合西安市艺术学校创立“秦腔委培班”,“一站式”培养秦腔专门人才。

2022年春,以委培班学员为班底的西演·青年团正式“成团”,孙亚东和他的同伴们,从少年到青年,从学员到演员,用舞台成长书写艺术传承。

2023年,西安戏剧学院被列入陕西省2023年度第二批拟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中,这所新筹建的普通本科学校,将成为中国又一戏曲教育新高地。

戏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育人”,既包括如何吸引优秀的青年新秀留驻舞台,培养秦腔技艺精湛之才,也包括让秦腔走进更广泛人群,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培养新一代爱好者、传播者、继承者。

为了让这一思索踏实落地,近年来通过“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戏曲进社区”等活动,西安呈现出“城中处处有秦腔”的火热现场。

枣木梆子中惊天动地的高亢,让精神释放,也带着青春同行——2023年,西安市有500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市幼儿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展开。还有众多高校的年轻学子们通过鉴赏、课堂观摩、沉浸体验等形式,近距离感受秦腔的魅力。

在兴趣与氛围的带动下,年轻的演员、年轻的戏迷、年轻的戏曲评论家、年轻的秦腔节目媒体人、互联网直播达人……不断涌入秦腔领域,成为壮阔艺海的新浪潮,让秦腔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创作及文化传播、理论研究蓬勃涌动。

在西安,秦腔艺术于新时代中薪火相传,当有后来人。

“年轻”的作品

正在与时代同唱共鸣

初夏时节,新芽已成一片浓绿,清晨光影中,百年易俗社的海棠树下传出朗朗有致的排练秦音。《还我河山》中铮铮刚烈的百转千回,是传承世纪的韵味,也是由秦腔“新生代”领衔,复排重现的新声。

“这就是咱陕西人的LiveHouse(现场音乐厅)”“应该让更多人知道,秦腔有粗犷也有细腻”……互联网上,一段秦腔版的《上春山》上线一周已有超过300万点击量,几近“溢出”屏幕的评论弹幕,证明了年轻人对秦腔的“上头”和新发现。

千百年来,秦腔于方寸舞台演绎百态人生、千秋事业、万里江山,承载着家国历史、民族记忆与人民情感。

迈入新时代,西安秦腔舞台创作通过蓬勃生发的新剧目实现与当代生活的“对接”,展现西安人“移步不换形”的文化坚守,也把更多“有源有根”且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精神佳作推向舞台,成为推进文化兴市的重要力量。

复排,不是简单地“从库房拿出来用”,而是在传承中深入地钻进去,再清醒地走出来,精心慎重地进行符合时代的改进。

《双锦衣》《忠义侠》《玉堂春》《庚娘传》《湖阳春梦》《五典坡》等大量脍炙人口的秦腔好戏不再沉睡,在西安舞台重获新生。

新创,不妨从“围城”中走出来,在坚守程式根脉的同时,与当代观众有所呼应,催化出不俗不旧、个性鲜明的艺术新作。

怀抱如此使命,《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柳河湾的新娘》《李白长安行》《昭君行》《陕北往事》《司马迁》等一批优秀秦腔佳作自西安诞生,叫好又叫座。

当真正走进秦腔,也许人们心中“秦腔是老年人才喜欢的东西”的想法都会有所改变,正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所说:“秦腔是古老的,但不是衰老的。”

在林林总总的戏曲大观里,有“活化石”之称的秦腔确如白发苍颜的老者,历尽千帆,韵味十足。但当一“开口”,如今的他也是位“身怀绝技”的青年——

洗去铅华,满怀宝藏。

年轻的创造

彰显西安精气神

古老艺术拥有青春态,绝非仅指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创新,更在于它能否与当代社会形成“新连接”?

八百里秦川,秦人的喜怒哀乐在戏台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悲欢离合的众生相,这是秦腔的魔力所在。当面对变化的审美风尚、新的观演关系,秦腔如何能够持续撩人心弦?

也许应该从扎根深厚的文化力量与“对标现代人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找智慧”。

扎根,是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力量的内在支撑和情感力量。

对标,是与时代接轨,让新的内容与形式、新的表演空间、新的观演方式、新的传播渠道、新的互动格局等各种新手段多途共进。

事实上,西安城中的秦腔艺术,眼下已在通过“年轻的创造”,用多场景、多样态、多风格的演出舞台,融入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当代人生活。

比如近些年,秦腔积极尝试与数字科技、流行音乐、动漫、沉浸式演出等“混搭”出新。

经典剧目《三滴血》“变身”3D电影;虚拟秦腔推介官“秦筱雅”曼妙动人;“动漫+摇滚+秦腔”的传播新视听青春有力;各种秦腔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中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上榜网红打卡地;全国首个以秦腔为载体的夜游文旅体验项目——“易俗社·梨园夜”持续火爆,开辟出“戏曲+体验”的城市游新路径。

秦腔还在“出海”。从《火焰驹》《三岔口》登上2024年土库曼斯坦“中国文化年”开幕式,到“中泰影视交流周”上秦腔动画片《漫赏秦腔》深受泰国观众喜爱,再到秦腔戏歌《人面桃花》的MV登上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的热搜榜……秦腔中饱含着的人生哲理、文化积淀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的最佳载体之一。

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戏,戏则是拓宽了的生活。城中回荡着的曲调,触摸的是秦人的根和魂,携载的则是新的勇气和智慧。

因此秦腔,或许可以成为一个透视西安的着眼点——其中有古韵、历史、传统,亦有创新、开放、活力。

在西安人的“摇滚”声中,这座城更加让人听着带劲、品着有味……□孙欢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