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你来到周礼之乡、凤鸣岐山,不能光看三千多年周原的流光溢彩,更要品尝一口西岐大地的“神来之食”——岐山臊子面。
到了岐山县,先吃臊子面。这碗面里蕴藏着三千多年博大精深的周礼文化,据史料记载,岐山臊子面起源于周代“祭祀”礼仪中的“馂馀之礼”。周文王姬昌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据传文王挥戈斩蛟龙,将蛟龙肉汤做好后,他亲自掌勺浇汤,将第一碗端出去泼汤祭祖,祭拜上天和先祖,然后将第二碗面亲手端给自己的母亲,最后才把第三碗面端起来自己品尝其味,岐山臊子面食用的习俗就来源于此。庄重典雅的“馂馀之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演变成“馂汤之俗”,由宫廷贵族的饮食礼仪演变成民间的饮食习俗,一碗普通的臊子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岐山人在日常生活中就餐座次的排列上很有讲究,无论家宴还是招待宾朋,最上席的位置是在座辈分最高或最年长或最德高望重者,其余位置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摆放菜品的程序应是先放在上席位置,由上席人先享用之后,依次下席人才动筷子。
主人把臊子面端上来,先端给最上席的客人,然后恭敬邀请上席客人品尝,上席客人品尝之后示意“好着呢”,其他人才动筷子开始吃面。岐山人宴席有上下之分,人有长幼之别,吃有先后次序,彬彬谦让,这种顺序体现了西周时期,比较讲究饮食行为的伦理道德。
这一碗面里蕴藏着传承了三千多年的古代养生秘方。从食材来看,五形五色俱全。面条用小麦面粉制成,底菜和漂花取料于可食植物的根、茎、叶、花、藻五端,取色于红萝卜、秦椒之红,黄花菜、鸡蛋饼之黄,蒜苗之绿,黑木耳之黑,小麦面粉、鲜豆腐之白,五色五形,把食材列成一个清单,就是一张十分讲究的中草药养生处方。
其中还有一味食材最重要,但往往被食客忽略。它在一碗臊子面里看不见、摸不到,却不可或缺,燣臊子、调臊子汤必须有,它就是臊子面的灵魂——岐山醋。岐山醋的酿造,原料为小麦、高粱、大麦、黄豆、玉米“五谷”,经过熬煮,酿成需二十多道工序,取“五谷”日月之精华;从味觉和口感来看,五味俱全。所以说,这一碗臊子面就是一个绝佳的古代养生秘方。
这一碗面里还蕴藏着古人为人处世的哲学智慧。一碗岐山臊子面中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俱全。吃一碗岐山臊子面,就可以品尝到人生五味,五味调和便是香甜美味、人生圆满;五味不调和,则难以下咽,人生坎坷。一碗岐山臊子面中底菜漂花各有沉浮。下有底菜、上有漂花、中间有面条,预示人的一生沉沉浮浮,也只有沉沉浮浮的人生才完整、才香甜、才圆满。
面中香醋无处不在,但又不可或缺,没有好醋,燣不出好的肉臊子,做不出让人们魂牵梦萦的岐山臊子面。人生上下求索,长路漫漫,一碗臊子面,就是一个人生。做一碗臊子面,需要经过煎熬几十道程序,煎和熬是形成美味的方式,人生亦如此。吃一碗臊子面,需先端起碗。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夹食,吃完面条要放下碗,预示人的一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大自在。
岐山臊子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三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早已名扬三秦、享誉中外。来到岐山,咥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是勤劳朴实的周原人对远道而来的贵客最热情、最实在的待客之礼,也是几千年来周礼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与传承。□冯广辉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