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刻在石碑上的黄河记忆
2023-09-19 14:11:16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你知道关于黄河源头最早的记载在哪里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有怎样的史料依据?西安碑林博物馆是我国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被誉为全国最大的“石质书库”。在这里,千年来的黄河记忆被一笔一画镌刻在青石上,成为历史的见证。

1100多年前,唐文宗下令,把包括《论语》等在内的12部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于是有了《开成石经》这部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厚、最重的石质图书,也是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古人关于黄河源头探索最早的记载就在这其中的《尚书·禹贡》里。

《尚书·禹贡》对大禹治水进行了详细记述,提到黄河的起止点,文中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而同样收录在《开成石经》中的辞书之祖《尔雅》,则在《释水》篇中对“黄河”做出这样的解释:“河出昆仑虚,色白。”

“积石”“昆仑虚”究竟在哪里呢?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可以清楚知道,这分别指的是青海、甘肃边界的积石山和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脉,它们都被认为是黄河源头附近的重要标志。但从2000多年前开始,正是这些文字,指引着历代人们对黄河源头进行不断探索: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使历史文献第一次具体地记载了黄河出自西域的观点;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最早认识到了黄河源出青海星宿海;唐太宗时期,在征讨边境的过程中,中原人民第一次亲自发现黄河的真正上源;元朝和清朝,都曾多次派出专人考察黄河源;随着科技发展,1978年,我国终于正式测定青海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

石碑上的文字见证着历史,承载着关于黄河探源的记忆,宛如连接古今的丝带,将古人的推测探索与今天的科学验证联系在一起。今天,黄河之源已不再神秘,但透过这些经典古籍,依然能感受到黄河在古代华夏儿女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

“黄河清,天下宁。”约8000年前开始,黄河流域就有了原始的农业活动。然而,堆积的泥沙,也经常造成黄河河道堵塞、频繁改道、洪水泛滥。除了《尚书》中记录的大禹治水,历朝历代治理黄河的努力也一棒接着一棒。

现存最早的大型黄河水利图碑《黄河图说》,就是其中的见证。它是明代著名大臣、学者刘天和在1535年治河竣工后所刻。

《黄河图说》图文并茂,被誉为最杰出的黄河治理专题地图。它的记录范围北到山东德州,南临淮河,西起陕西潼关,东到泰山,采用中国传统的绘图手段。在这块石碑上,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朝中期黄河中下游的大致走向,还有黄河河道变迁、五次流入运河以及相关通淤工程的情况。而碑面左上角题为“古今治河要略”的刻文中,还记录着更早的古人们治理黄河的策略。比如“开水门、分支流、疏浚河道”,这十个字里包含的智慧,时至今日依然指导着我们的水利工程实践。

同样见证了“治河”努力的,还有被刻在石碑上的《黄河三界图》,它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份灾后地籍图。那一年,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潼关发生水患。水灾退去后,为了避免耕地地界混淆而发生土地纠纷,村民制定社规,大家共同遵守,并将这些内容绘图刻石,作为凭证。横平竖直的一道道刻线,是灾后重建的土地划分依据,更诉说着百姓与母亲河共生共存的坚定信心。

青石无言,丰碑有语。千年万年,沧海桑田,历史上黄河的河道变了又变,但中华儿女治理黄河、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决心和行动从来没有变。黄河文明,也正是在这坚韧的民族品格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杨光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